教科版(2001)六年级下册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01)六年级下册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20 22:0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让学生明白单单看表面现象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寻找证据来支持结果;二是“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归纳了四种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的物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难点:观察并描述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变化,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评价任务
1.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现象,判断其变化类型。
2.总结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及本质。
教学准备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演示小魔术:茶水——墨水——茶水。
2.导入:事实上,老师刚才表演的小魔术就是一种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二、科学探究
(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做一个新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会用到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出示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教师适时出示小资料进行安全教育。
2.进行猜想。
师:猜想一下,如果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大胆猜想。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的种种猜测,接下来我们就要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3.指导学生实验,PPT出示实验要求。
(1)小组两人合理分工,一人负责实验、一人负责记录。
(2)把铁钉放入1号试管里,2号试管不放,留着作对比。反应一段时间,然后把铁钉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3)要仔细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
(4)完成科学记录单。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实验情况:我们看到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后,铁钉由原来的灰白色变成了红色,硫酸铜溶液颜色变淡了,并且产生了沉淀。
6.思考: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是什么变化?为什么?小组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证据。
7.实验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8.小结:事实上,这种新物质就是金属铜,而硫酸铜溶液之所以颜色变淡,是因为生成了硫酸亚铁这种新物质。这个实验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二)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1.谈话:当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于产生新物质引起的。我们再来重温一些化学变化,看看这些化学变化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出现了哪些现象呢?
2.PPT出示五个实验的图片,生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并填写在科学记录单上面。
(1)碘酒滴在淀粉上。
(2)铁钉生锈。
(3)蜡烛的燃烧。
(4)小苏打与白醋。
(5)硫酸铜溶液与铁钉。
3.小结归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随机板书)
4.形成概念: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如果仅有这样的现象并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关键要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完善板书)
三、对比辨析
1.蜡烛燃烧与电灯亮了,它们都在发光发热,它们都是化学变化吗?
2.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许多气泡,开水上方冒出大量的热气,它们都有气体产生,它们都是化学变化吗?
3.墨水进入清水中,淀粉遇到碘酒,它们都有颜色改变,这些都是化学变化吗?
4.混合水和沙子,硫酸铜溶液和铁反应,它们都有沉淀产生,这些都是化学变化吗?
四、拓展延伸
视频出示:“牛奶、颜料和洗洁精的变化”。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神秘的现象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希望同学们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最后以牛顿的一句名言作为我们今天的结束语: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学到这一课,学生已经经历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过程,看到了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
第一部分活动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说重点是整节课只安排了这一个实验,说难点是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寻找足够证据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课前我认真地准备材料,用瓶子配置好硫酸铜溶液,准备好铁钉,并且用砂皮打过,使铁透出本来的银白色(也有说灰白色的,纯铁本身的颜色应该是银白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了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特征。当我提出把两种物质接触,铁钉和溶液会有什么变化呢?教学后发现学生除了有一些比较科学的猜想如:铁的颜色可能会发生改变,溶液可能会变浅等等(这些猜想一方面直接来自与书本,一方面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给予合理的猜测。)还有一些猜想的误区:如认为书本上铁颜色发生改变是生成了铁锈。
我让学生将铁钉放置在溶液中2分钟。再取出铁钉,观察铁钉和溶液的变化。多数学生看到了铁钉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并且这种暗红色会随着时间逐渐变的更暗,几乎看不出红色。接着,学生观察溶液的变化,而只有一两个小组认为溶液上有一些沉淀物或表面有一些漂浮物,并且有一个小组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淡了。我肯定了这些发现,表扬了这些学生细致的观察,并且向全班提出了问题: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
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暗红色的物质是什么的问题,首先我引导学生排除了是铁的可能性,而后我把生锈的铁放置在水中后给学生观察,也排除了这些是铁锈。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这个时候已经被我吊起来了,他们有些急切想知道,当然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已经隐约猜测出这是铜,这部分学生其实已经相当厉害了。我拿出一根粗的导线,把绝缘皮拨开,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和导线的颜色做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这是铜。这部分铜从何而来,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迅速地知道铜是从硫酸铜中跑出来的,补充说明叫做解析。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覆盖在表面上的是铜,自然对于残留在溶液底部的物质也能很快得出。至于溶液颜色为什么会变淡,我从硫酸铜原来的颜色比较,如果溶质中铜的成分少,自然溶液的颜色也就淡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增强探究的有效性,才能让探究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教师一定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要高估学生的潜能,更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思维相互撞击,加深理解。
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