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物质的分离(课件19页+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1 物质的分离(课件19页+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8-25 17:21:57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物质的分离
浙教版 初中
新知导入
我们所吃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食盐是怎么从海水中分离出来的?
合作探究
一、物质的结晶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海水晒盐
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晶体。
概念
合作探究
思考
除蒸发可析出晶体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1.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滴管吸取1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如图所示。
2.仔细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
有晶体出现
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
合作探究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
因为某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合作探究
思考与讨论
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
如食盐晶体形成等。
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
如硝酸钾、硫酸铜晶体形成等。
合作探究
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晶体的形成过程与物质的溶解过程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合作探究
1.练习用结晶的方法制备晶体。
2.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的方法。
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目标
量筒,烧杯,钥匙,胶头滴管,表面皿,温度计,20厘米长的线,显微镜,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玻璃棒,硫酸铜,棉花。
器材
合作探究
1.制备小晶体。
(1)准备一杯约50毫升温度70℃左右的硫酸铜溶液,切勿在杯底留有杂质,若有浑浊现象,用脱脂棉代替过滤,趁热过滤,直至澄清。
(2)静置、冷却、析晶。在容器口上置一张白纸,再用棉花将烧杯围起,静置一夜,温度下将析出晶体。
过程
合作探究
2.小晶体“长”成大晶体。
(1)选晶:在晶体中选择几颗几何状完整的晶体备用。
(2)晶体长大:用细线把一颗晶体绑好,悬吊于一杯50毫升70℃左右的溶液上,另一端绑在玻璃棒上,静置过夜,反复几次,晶体变大。
合作探究
1.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讨论
过饱和溶液;搅拌速度;降温速率
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温度、杂质、溶液的黏度等
合作探究
结晶水合物
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称为结晶水合物,如胆矾、石膏等物质。而食盐、硝酸钾和硫酸钡等物质不含结晶水。
风化现象: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潮解现象: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的现象。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等。
课堂练习
1.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取的方法是 ( )
A.蒸发溶剂的方法 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升高温度的方法
A
课堂练习
2.恒温下,将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此时( )
A.溶液仍为饱和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质的溶解度变小 D.溶液变浓
A
课堂练习
3.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条件不变,静置几天后,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是( )
A.形状、质量都不变 B.形状不变、质量增大
C.形状不变、质量减少 D.形状改变、质量不变
D
课堂练习
4.将某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保持在t℃下蒸发水分,则析出晶体(m)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符合下列的图( )
B
课堂总结
物质结晶
方法
方法1:蒸发溶剂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
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变化比较大的固体物质。
结晶水合物
概念
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教学板书
一、物质的结晶 概念: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方法: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
二、结晶水合物 概念: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称为结晶水合物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1?物质的分离 教案
课题 1.6.1?物质的分离 章 1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结晶的概念,掌握结晶的两种方法,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 2.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解晶体结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物质结晶的概念及方法
【教学难点】 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结晶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知导入】 展示食盐的图片: 我们所吃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食盐是怎么从海水中分离出来的?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 一、物质的结晶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引出结晶的概念: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晶体。 思考 除蒸发可析出晶体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1.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滴管吸取1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如图所示。 2.仔细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 有晶体出现 【冷却热饱和溶液】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 【因为某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思考与讨论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 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 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目标: 1.练习用结晶的方法制备晶体。 2.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的方法。 器材: 量筒,烧杯,钥匙,胶头滴管,表面皿,温度计,20厘米长的线,显微镜,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玻璃棒,硫酸铜,棉花。 过程 1.制备小晶体。 (1)准备一杯约50毫升温度70℃左右的硫酸铜溶液,切勿在杯底留有杂质,若有浑浊现象,用脱脂棉代替过滤,趁热过滤,直至澄清。 (2)静置、冷却、析晶。在容器口上置一张白纸,再用棉花将烧杯围起,静置一夜,温度下将析出晶体。 2.小晶体“长”成大晶体。 (1)选晶:在晶体中选择几颗几何状完整的晶体备用。 (2)晶体长大:用细线把一颗晶体绑好,悬吊于一杯50毫升70℃左右的溶液上,另一端绑在玻璃棒上,静置过夜,反复几次,晶体变大。 1.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过饱和溶液;搅拌速度;降温速率 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温度、杂质、溶液的黏度等 结晶水合物 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称为结晶水合物,如胆矾、石膏等物质。而食盐、硝酸钾和硫酸钡等物质不含结晶水。 风化现象: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潮解现象: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的现象。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等。 概念记忆 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问题 解答问题 做实验 掌握结晶的概念 增加学生兴趣 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的方法
【课堂练习】 1.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取的方法是 (A) A.蒸发溶剂的方法 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升高温度的方法 2.恒温下,将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此时(A) A.溶液仍为饱和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质的溶解度变小 D.溶液变浓 3.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条件不变,静置几天后,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是(D) A.形状、质量都不变 B.形状不变、质量增大 C.形状不变、质量减少 D.形状改变、质量不变 4.将某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保持在t℃下蒸发水分,则析出晶体(m)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符合下列的图(B) 习题训练 知识应用与理解
【课堂总结】 知识小结 总结概括
【教学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1?物质的分离 学案
课题 1.6.1?物质的分离 章 1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结晶的概念,掌握结晶的两种方法,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的方法。方法与过程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2.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解晶体结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物质结晶的概念及方法
【教学难点】 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结晶方法
【导学方法】 知识点总结,实验探究,考点精讲,讲练结合,课后巩固
【课前预习】 一、物质的结晶1.物质的结晶是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物质结晶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3.含有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称为结晶水合物。
学习探究
【新知导入】 食盐是怎么从海水中分离出来的?
【合作探究】 一、溶液1.除蒸发可析出晶体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2.利用了什么方法从硫酸铜饱和溶液获得晶体? 3.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4.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1.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练一练1.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取的方法是( )A.蒸发溶剂的方法 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升高温度的方法2.恒温下,将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此时( )A.溶液仍为饱和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质的溶解度变小 D.溶液变浓3.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条件不变,静置几天后,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是( ) A.形状、质量都不变 B.形状不变、质量增大 C.形状不变、质量减少 D.形状改变、质量不变4.将某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保持在t℃下蒸发水分,则析出晶体(m)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符合下列的图( )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结晶的概念是什么?结晶的方法有哪些?怎么制备硫酸铜晶体?
【课堂练习】 1.将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60℃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B.20℃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D.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2.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分解制得食盐C.利用阳光和风力将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利用机械动力搅拌得到食盐3.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将等质量的氯化钠与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从30℃降至0℃,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C.氯化钠和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相等时所对应的温度在20℃~30℃之间D.欲从含有少量NaCl杂质的碳酸钠浓溶液中分离出碳酸钠晶体,应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有晶体析出B.没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的C.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不会析出晶体D.加少量溶质,晶体不溶解的溶液一定是饱和的5.如图所示,20 ℃时,将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注: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C.硝酸铵 D.浓硫酸6.将一块缺角的硫酸铜晶体放置在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几天后,对这块硫酸铜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铜晶体无任何变化B.硫酸铜晶体不再缺角,质量有所增加C.硫酸铜晶体可能不再缺角,质量没有增加D.硫酸铜晶体不再缺角,质量有所减少7.获得晶体的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________的固体物质。(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________的固体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与蒸发溶剂可综合运用,即先通过蒸发溶剂(将溶液浓缩),再将溶液冷却(降温),从而达到结晶的目的。8.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40 ℃时,NaCl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提纯KNO3所采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等质量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的饱和溶液从60 ℃降温到20 ℃,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A.都是饱和溶液B.溶剂质量:KNO3>NaClC.溶液质量:KNO3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答案】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2.【答案】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
3.【答案】结晶水
合作探究: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B
课堂练习: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较小 较大
8.【答案】(1)36.6g (2)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AC
9.【答案】(1)② 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且经土层过滤后污染小 (2)硫酸镁 温度高于6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冷水
10.【答案】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11.【答案】(1)纯碱 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 (2)夏天 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氯化钠易结晶析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