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和影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初中生对那些新奇的物理现象、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手能力、合作能力,促使他们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这节课我要利用实验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而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知道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鸭子、游船等在水面上游弋,是什么把他们托起来的呢?
导学与实验探究 探究新知 1,浮力概念建立 实验探究: (1)器材:烧杯、水、乒乓球、蜡块 方法:分别将乒乓球和蜡块按入水中在松手,观察乒乓球和蜡块的运动情况. (2)器材:烧杯、水、石块、弹簧测力计 方法:将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2、浮力测定 (1)在水中漂浮物体的浮力测定 实验探究: 器材:烧杯、水、木块 方法:将木块轻轻放在水中,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 分析:木块处于__状态,根据___知识可知: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_力和__的__力,二力大小__,方向__. 总结: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怎样测得它所受的浮力呢?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浮力的测定 实验探究: 器材:烧杯、水、铝块在空气中说所受的重力,再用手轻托铝块,读出测力计的示数,那么手对石块向上托的力多大呢? 测出铝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水对它的浮力有多大? 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怎样测得它所受的浮力?如何计算? 3、浮力产生原因 学生看浮力产生原因的视频,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画图并讲解. 4、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提出猜想: (1)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浸没在水中,并停留在水中的不同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 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器材:同上 方法:把柱状铝块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3)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器材:烧杯、水、盐水、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方法:把悬挂在测力计下的铝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盐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 总结: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总结 三、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与视频我们学习了有关浮力的初步知识,根据知识链进行总结 浮力: 1、概念:(1)、方向 (2)、施力物体 2、测定:(1)、漂浮物体 (2)、下沉物体 3、原因 4、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方法
测评 1、浸在液体中的石块会受到__的力,叫做浮力,它的施力物体是__,受力物体是___。 2、把挂在弹簧秤上金属块沉浸在煤油中,金属块受到__力,___力和___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__、__和__。 3、正方体铝块浸在水中,它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是20N,它的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30N,这个铝块是否受到了浮力?若它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是___N。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实验较多,同学们能借助实验来探究并解决问题,能使学生认识浮力是怎样产生的,能对阿基米德原理有初步的认识。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小组实验进行较慢,致使被动接受结论,在以后教学中对课前准备要多加重视。
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概念 二、浮力测定 三、浮力产生原因 四、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