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桂阳县龙潭中学 尹友辉
郑和下西洋时间:
次数: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遍访亚、非30余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史学界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指的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或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
欧洲人为什么 开辟新航路?
要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欧洲各国需扩大贸易市场,寻找更多的原料产地,他们把矛头指向了东方。
——九年级上册历史
材料二: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
——哥伦布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对黄金的需求
材料三: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税。促使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新的航路。
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
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2、对黄金的需求。
3、陆上交通被奥斯曼帝国切断。
—根本原因
欧洲人为什么 开辟新航路?
能
15世纪时的罗盘
葡萄牙大帆船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材料二:当时,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认为从欧洲向西欧航行也能到达东方。西欧的地图绘制技术已经很先进,出现了表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材料一:
客观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罗盘针的运用,造船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的流行。
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太 平 洋
大
西
洋
太平洋
印度洋
亚 洲
欧 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动手画出四条航线的线路
一个中心
两个方向
四条航线
四个人物
欧洲
西
东
西欧—美洲—西欧
环球航行
西欧—非洲(好望角)—印度
哥伦布、麦哲伦
迪亚士、达·伽马
迪——哥——达——麦
新航路开辟知识简表
葡萄牙
葡萄牙
葡萄牙
1487~
1488
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好望角
发现好望角
意大利
1492
从西欧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发现新大陆美洲
1497~
1498
从葡萄牙出发,经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的西南海岸
第一个找到从西欧直通东方的新航路
1519~
1522
从西班牙出发,穿过大西洋,向西进入太平洋、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回到欧洲
实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航海家 国 别 航行时 间 航 行 线 路 主 要 成 就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航海家们在航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缺衣少食、水土不服、病痛的折磨、海盗的抢劫、遭遇暗礁的危险、语言不通……
你从四位航海家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坚持不懈、勇于开拓、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等。
读下列材料:
印第安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
欧洲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哥伦布到达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
哥伦布给美洲带去了欧洲的文明,同时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进步性。
一
分
为
二
对哥伦布到达美洲新航路的看法为何如此矛盾?
——对世界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对欧洲
同学们: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探寻新航路
原因
条件:
主要航线
(过程)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出现;
对东方的向往;
商道受阻。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地圆学说流行、罗盘应用、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影响:
到达好望角
发现美洲
到达印度西海岸
环球航行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给亚非美带来了灾难。
1、在欧洲广泛流传后,激起上层社会对东方向往的作品是( )
A、《荷马史诗》 B、《历史》
C、《马可·波罗行纪》 D、《自然史》
2、首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 )
A、英国和荷兰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西班牙和意大利
D、葡萄牙和英国
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C
B
3、欧洲航海家从15世纪开始新航路的探索。其中他率领的船队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D
4、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在哪一个事件发生后( )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丝绸之路的开辟
A
5.“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下列哪一活动实现的( )
A.新航路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火车、轮船的发明
D.电话电报的使用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