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土地改革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0 22:1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地主收租
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源
第3课 土地改革
地主 占有土地,自已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靠剥削为生,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地租
富农 一般占有土地,也有租人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以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
中农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租人土地的,主要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
贫农 占有一部分土地或没有土地,一般需要租人土地耕种,或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受剥削
雇农 一般全无土地,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经济,也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二、土地改革的开展
(1)实施依据:
(2)地点:
(4)具体做法:
(3)开始时间:
(5)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广大新解放区
1950年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目的
土地改革中烧地契
土地改革中农民分到牲畜
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
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并在政治上实行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特点: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
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免除地租
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影产值为349亿元
三、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了。
(2)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3)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地主阶级
农民
剥削与被剥削
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土地归私人所有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
占有者
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