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近代中国外交特征:
场景1:
场景2:
场景3:
屈辱、不平等
不独立、无自主权
近代外交=屈辱
第 16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作出的贡献。
学习目标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
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作出的贡献。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
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
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③“一边倒”
即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基本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情况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国
美
苏联
国名 建交日 国名 建交日
苏联 1949.10.2 印度 1950.4.1
保加利亚 1949.10.4 印度尼西亚 1950.4.13
罗马尼亚 1949.10.5 瑞典 1950.5.9
匈牙利 1949.10.6 丹麦 1950.5.11
捷克斯洛伐克 1949.10.6 缅甸 1950.6.8
朝鲜 1949.10.6 瑞士 1950.9.14
波兰 1949.10.7 芬兰 1950.10.28
蒙古 1949.10.16 巴基斯坦 1951.5.21
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10.27 挪威 1954.10.5
阿尔巴尼亚 1949.11.23 阿富汗 1955.1.20
越南 1950.1.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外交政策
首个建交国
苏联态度
美国态度
建交国家数量
建国初期的外交情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苏联
承认、支持
不承认、敌视、孤立、封锁
17个
阅读课本P81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
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的国书。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毛泽东应邀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受到高规格接待。
1950年2月14日,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会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并发表讲话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50年5月,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印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6月,瑞典首任驻华大使阿马斯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宾主交谈。瑞系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__年___(谁)在_______时
内容
接见印度代表团
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时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我国外交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
周恩来
提出
完善
影响
阅读课本P82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图为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1953年12月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北京会谈。周恩来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提出处理中印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周恩来总理会晤
缅甸总理吴努
周恩来总理与印度
总理尼赫鲁会谈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4日)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演讲
主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地位: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1954年7月18日日内瓦会议期间总理主动会见卓别林。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朝鲜外相南日、越南代外长范文同合影。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时间
地点
参与国家
会议特点
讨论主题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1.万隆会议
=亚非会议
阅读课本P83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955年4月16日上午,周恩来总理乘专机抵达新加坡加冷机场。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同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异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不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中国总理的发言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尼赫鲁
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的人一个很好的答复。
——吴努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意义: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休息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949-195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周恩来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开创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总结
1.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1953年中印双边谈判时
B.1954年周恩来访印度、缅甸时
C.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
D.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
2. 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A.“一国两制”构想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D
3.60多年前的万隆会议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下列对该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会址在印度尼西亚
B.主要讨论保卫和平等问题
C.美国与会代表挑起争端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4.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上海APEC会议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