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
主义实践 》教案
课标要求
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第二课,主要阐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帝国主义最薄弱的国家——俄国爆发革命,先后推翻沙皇统治和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世界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同时,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亚非拉人民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所以本课在第七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实践,这也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2. 通过绘制时间轴,认识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
3. 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4. 通过学习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俄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改革开放。(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
教学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4年1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第808号总统令——《建立国家文化政策纲要》,随即召开座谈会。普京明确指出:要尊重过去年代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其中最为专注的目光要注意苏联时期。对苏联时期取得的成就,这是无可怀疑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从某种意识形态的考虑出发,对国家和人民在我们生活中这一极其重要的时期取得的成就加以诋毁。
过渡: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但它曾经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它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巴黎公社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伟大实践,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而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想走向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革命胜利后苏联又开展了哪些社会主义的实践?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设计意图) 通过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苏联时期认可的言论引发学生关注,通过回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帮助学生梳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线索,有助于构建知识体系,建立知识间的逻辑和联系,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
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标志。
1.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3)阶级基础: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4)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5)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2.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的音译)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材料: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
3.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表比较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认识: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4.列宁主义的影响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设计意图) 本课容量比较大,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标志教材上介绍的非常清晰,不做展开。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通过列表的方式对比两者在革命理论上的异同,有利于学生理解。
过渡: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列宁也成为俄国革命的领导人之一。1917年俄历十月,列宁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一般称这次革命为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十月革命?革命过程如何?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何意义?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出示材料,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得出认识: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得出认识: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材料三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材料四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得出认识: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
教师补充主观因素:
◆阶级条件:无产阶级壮大
◆组织条件: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思想条件: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群众条件:工农联盟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毛泽东
2.十月革命的过程
教师用顺口溜形式对革命进行简要归纳。
【总结提升】
3.十月革命的意义
学生看材料,分析感受十月革命的意义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1)对俄国: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2) 对人类:划时代事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设计意图)十月革命的背景和意义,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能力。十月革命的过程,通过看视频和顺口溜记忆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对比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提升学生比较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过渡: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毫无经验,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了伟大的探索。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战时共产主义产生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①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苏俄陷入内战。
②目的: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③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
④影响
积极: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材料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
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
(2)新经济政策:1921年
①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②内容: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材料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经济发展。
——列宁
通过材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新”:在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从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③作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3)苏联的成立:1922年
展示苏联国徽、国旗图片: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1)建设途径和成就
①途径:实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实行“五年计划”。
材料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②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2)苏联模式(斯大林体制)
①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②特征: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材料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③形成原因
材料一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
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得出认识: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等。
④ 评价苏联模式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丘吉尔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作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多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消极作用: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总结提升】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追忆列宁”活动。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梳理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时间轴
建立本节课知识结构
苏联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是照搬苏联经验的,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取得了突出成就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党领导中国人民迅速进行政策调整: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成就了今天祖国的强大。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党也在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什么?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路人习近平给出了明确的答复——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习近平说:“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