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的形成》教案
课标要求
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材分析
本课隶属于教材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在该单元处于收尾小结的位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战争经过及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本课上承一战后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合作。战后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一方面体现了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出发点,提倡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带有大国强权色彩。
教学目标
1. 在认知法西斯主义概念、国际格局概念、雅尔塔体系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史料论述二战前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分析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2. 通过教材、史料、地图,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特征,绘制“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时间轴。
3.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学习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感受在二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大国的理性与强权,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领悟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担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教学难点: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闻导入
多国举行活动纪念二战胜利75周年
避免悲剧重演 捍卫多边主义
2020-05-10 来源:新华社
当地时间9日,俄罗斯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活动。1945年5月8日当地时间午夜,法西斯德国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霍斯特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此时,地处柏林以东的苏联已是5月9日凌晨。苏联将5月9日定为“卫国战争胜利日”。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沿袭了这一传统。现在,“卫国战争胜利日”是俄罗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而法国、英国、波兰等欧洲国家,则于8日举行活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5周年,悼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和罹难民众。出席活动的各国领导人强调在新冠疫情阴霾笼罩下,世界应该团结一致,警惕新形式的民族主义,避免悲剧重演。
20世界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安排了战后世界,对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列宁和法国元帅福熙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凡尔赛和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法国元帅福煦
(设计意图) 通过新闻把学生快速带入到20世纪的时空中,通过列宁和法国元帅福煦对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时间轴方式简要概述一战后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时空观,更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时间安排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导入。
【讲授新课】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指出德、意、日法西斯主义是如何形成的?有何主要特征?
(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意、德、日法西斯主义形成的概况表格
(2)展示法西斯标志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主义的具体概念及特征。
“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意是中间插着一把战斧的一束棍棒,古罗马执政官出巡时,其扈从每人肩负一束,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以斧钺,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二战后,法西斯主义一词成为贬义词,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通过提供两段材料进一步了解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哈伯特温博格著,何江等译《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墨索里尼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得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通过史料和结构图方式概述
过渡:经济危机打击之下,不同的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逐渐摆脱了危机,而德国、日本却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2)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德结成轴心国。
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前在欧洲的扩张示意图
4. 英法的绥靖政策
(1)含义: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2)表现: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3)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剧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书,填写德意日法西斯形成过程表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依据史料得出经济危机使德国经济陷入低谷,认识到《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过于苛刻,并进一步推导出当时,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党正是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并得到了广泛支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史料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德日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他们试图通过对外战争转嫁危机。由于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国家奉行绥靖政策,没有制约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纵容了他们的扩张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所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列强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这个划分适应于当时的实力对比。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德国的实力虽然因为战败而被严重地削弱了,但它还是个欧洲大国,拥有6000多万人口,而且德国科学技术仍然高度发展,其经济潜力依然巨大。
——姚丽《二战全史》
通过阅读材料概括根本原因,通过第一子目的学习概括战争爆发的其他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二战爆发埋下了隐患;
(3)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德日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局部战争
①亚洲: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②欧洲: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投降,英国坚持抵抗。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全球阶段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
1942年1 月,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他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③作用:同盟国家协同作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
(4)战争的胜利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第一子目的学习,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唯物史观。通过动态地图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视频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博弈,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共同努力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引发国家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衰弱,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军事力量强大,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美苏主宰下的战后国际秩序也随之建立。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
由于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差别、参战目的不同,所以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也愈来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内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决然不同的大国要依据各自在战争中实力的变化,安排好有利于自己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含义:二战中后期,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内容:
①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退出一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岛屿及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德国领土变化与分区占领
②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废除一切军事机构,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废止一切纳粹法律,逮捕并审判战争罪犯,永远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主义的复活或改组。德国一切民主党派应准许成立并恢复自由活动权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个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础上重新建立以实现政治民主化。处理德国的经济原则是:消灭德国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铲除或控制可用作军事生产的一切工业。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发展和平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
——1945年8月《波兹坦公告》
③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国际托管制度】是指依《联合国宪章》建立的将有关非自治领土置于联合国管理和监督之下的制度。旨在促进该领土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进步并最终实现自治或独立。
……斯大林出于各种考虑多次向英美让步,大体上接受了丘吉尔提出的瓜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而罗斯福为了争取苏联尽快对日宣战,以使美国免于付出100万人伤亡的代价,同时为了把战时的同盟关系延续到战后,以实现其“世界蓝图”,他在东欧问题和远东问题上对苏联也作了让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30讲》
在美苏相互妥协的基础上,美苏划分了自己国家的势力范围。
④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谁解放的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斯大林
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日俄战争)所受侵害的帝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下:
(a)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
(b)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
(c)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千岛群岛让与苏俄。美国则在太平洋、中国、日本获得了优势和支配权。
——《雅尔塔协定》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苏两国为了本国的利益最大化,牺牲了弱小国家利益,体现了
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⑤ 成立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1945年《联合国宪章》序言
◇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评价: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展开了国际政治中不断增长的民主化趋势。 ……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①积极:
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雅尔塔体系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以支持,促进了战后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
②消极:
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国际格局的演变
【国际格局】: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1)国际格局演变的原因:
二战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成为世界强国,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2)国际格局演变的表现:
【课堂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时间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
什么是对二战胜利最好的纪念?75年前,人们搁置分歧,精诚合作,团结一致打赢了反法西斯战争;现在,面对新冠疫情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国际社会当应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是不二出路。而这,恰恰是对二战胜利最好的纪念、对历史最好的铭记。
——新华社2020年5月10日
1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