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准确地说出100以内各数的组成。难点:进一步体会100以内各数的组成及计数单位“十”的作用。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5页例2、“做一做”和第39~40页“练习八”的第4、9、11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20以内数的组成。填空。5个一和1个十组成( ),17是(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20是由( )个十组成的。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数的组成。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例2,引导学生探究100以内数的组成。1.引导学生探究整十数的组成。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是由几个十组成?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图中一共有七十根小棒,是由7个十组成。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边讲解边板书:(1)每10根小棒捆一捆,一捆一捆地数,数7捆是七十,也就是七十里面有7个十。(2)七十是由7个十组成的。小结:整十数的组成: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的。2.引导学生探究几十几的组成。提问:你能很快地拿出46根小棒吗?说说怎么拿?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先拿4个1捆,再拿6根。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4捆小棒表示4个十,6根小棒表示6个一,四十六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小结: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4题。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9题。4.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11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组成,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学生思考和交流合作加深了他们对几十和几十几的组成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体验和操作中学习,逐步掌握学习规律,从中归纳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1课时 数 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数100以内的数,认识100以内的数。2.能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00以内的数,能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难点:认识计数单位“百”及学会数几十九的下一个数。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4页例1、第35页“做一做”和第38页“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20以内数的数法。填空。从12数到20:12,13,( ),( ),( ),( ),( ),( ),(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比20更大的数——100以内的数。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引导学生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1.引导学生数数——一个一个(或一根一根)地数。(1)引导学生从一数到三十。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从一数到二十怎么数,那从一到三十该怎么数呢?让学生拿出三捆小棒,从一开始数数。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二十九,再数一个就是三十。(2)引导学生从一数到五十二。一、二、三、四、五、……、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3)引导学生从一数到一百。 从图中可以看到:从一数到九十九时,再数一个就是一百,即:一、二、三、四、……、九十八、九十九、一百。2.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十根十根地数,数10次就是一百,如图所示: 3.引导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一(个)”“十”“百”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知: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小结:(1)数数时,一个一个地数,几十九(九十九除外)后面的数都是整十数,九十九后面的数是一百。(2)“一(个)”“十”“百”都是计数单位,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4.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数生活中的实物来使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有多少,体会它们与以前学过的20以内数的不同,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知道10个十是一百,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第8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8页例8、“做一做”和第49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十几加几(不进位)和相应的减法。计算下面各题。10+5= 16-6= 12+4=18-5= 11+6= 19-9=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4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4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8,引导学生探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引导学生探究30+2的计算方法。学生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并展示:方法一 用数数的方法得出结果。从30开始,再数两个数:31、32,所以30+2=32。方法二 利用数的组成计算。30是3个十,2是2个一,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所以30+2=32。2.引导学生探究2+30的计算方法。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并展示:方法一 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2是2个一,30是3个十。2个一和3个十合起来是32,所以2+30=32。方法二 利用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方法计算。因为30+2=32,所以2+30=32。小结:几十加几等于几十几,几加几十等于几十几。3.引导学生探究32-2的计算方法。学生交流汇报计算方法,教师补充归纳并展示:方法一 利用数的组成计算。从3个十和2个一中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所以32-2=30。方法二 利用想加算减法计算。想:2+ =32,所以32-2=30。方法三 连续减。从32开始依次减1,连续减2次,32-1=31、31-1=30,所以32-2=30。方法四 倒着数。从32向前连续数2个数:31、30,所以32-2=30。4.引导学生探究32-30的计算方法。学生交流汇报计算方法,教师补充归纳并展示:方法一 根据数的组成计算。从3个十和2个一中去掉3个十,还剩2个一,就是2,所以32-30=2。方法二 利用想加算减法计算。想:30+ =32,所以32-30=2。方法三 连续减。从32开始依次减10,连续减3次,32-10=22、22-10=12、12-10=2,所以32-30=2。小结: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9分钟)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1题。4.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计算过的算式,发现规律,然后概括出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第5课时 比较大小(1)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2.经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学习过程,体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3.利用生活中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摆小棒、操作计数器等活动,探究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难点: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比较出大小。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2页例5、“做一做”和第44页“练习九”的第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比较两个一位数的大小。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顺序,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5,引导学生探究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1.引导学生比较42和37的大小。(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特点。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总结:42和37这两个数,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都不相同。(2)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方法。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比较方法,指名回答,教师归纳并展示:方法一 借助小棒比较。 ?方法二 根据数的组成比较。42里面有4个十,37里面有3个十。4个十比3个十大,所以42大于37,即42>37。方法三 根据数的顺序比较。42在37的后面,所以42>37。2.引导学生比较23和25的大小。(1)引导学生观察23和25,找出这两个数的特点。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讲解: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的数字不相同。(2)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方法。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比较方法,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并展示:方法一 借助计数器比较。 ? 方法二 根据数的组成比较。23是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25是由2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一比5个一小,所以23小于25,即23<25。小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字,十位上的数字大那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字,个位上的数字大那这个数就大。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9分钟)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2题。3.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结合例题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能够脱离具体的图形来进行两位数大小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4课时 数的顺序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填百数表,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2.通过观察百数表,探索并发现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填写百数表,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难点: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1页例4、“做一做”和第44页“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20以内数的顺序。填空。(1)14的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2)12后面连续4个数是( )、( )、( )、(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4,引导学生探究100以内数的顺序。1.引导学生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之间互相订正。2.引导学生涂色。学生在所填写的表格里涂色,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涂绿色的数:30、31、32、33、34、35、36、37、38、39;涂黄色的数:3、13、23、33、43、53、63、73、83、93;涂粉色的数:11、22、33、44、55、66、77、88、99。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3.引导学生找排列规律。提问:你能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学生观察表格,独立思考,组内交流讨论,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归纳总结:(1)横着看:每一行10个数,前9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字相同(除了第一行);左右相邻的两数之间相差1;每一行的10个数分别比上一行对应的数多10。(2)竖着看:每一列的个位上的数字都相同;右边一列个位上的数比和它相邻的左边一列上的数多1;十位上的数是从上到下依次排列1、2、3、4、5、6、7、8、9(除了第一横行)。(3)斜着看:从左上11到右下99,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都相同;从右上19到左下91,这一斜行数的十位上的数字从1开始逐渐增加到9,而个位上的数字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少到1。4.引导学生找数。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第4行第8个数是38;第5行第8个数是48。小结:百数表中的数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都有不同的规律。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9分钟)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1题。3.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顺序。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完成百数表,在百数表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数的排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并表达出来,同时根据百数表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在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数一数和数的组成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难点:能准确地分析数量间的关系,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6页例7、“做一做”和第47页“练习十”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数的组成。填一填。(1)5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2)由4个一和3个十组成的数是(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例7,引导学生探究解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方法。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共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就是看58里面有几个10,有几个10就能穿几串。2.引导学生探究方法。提问: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边讲解边板书:方法一 数一数,圈一圈。将58个珠子每10个珠子圈一圈。可以圈成5份,还剩8个,所以能穿成5串。方法二 利用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可以穿5串,8个一是8个,不够10个,不能穿一串。3.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解答。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可以穿5串,还剩8个。4.引导学生进行验证。5串珠子是50个,加上剩下的8个,合在一起是58个,所以解答正确。5.引导学生探究想一想的内容。提问: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小结:5个5个地圈,可以圈成11份,就是能穿成11串,还剩3个。如下图所示:6.引导学生进行验证。5个5个地数,数11个5就是55个,再加上剩下的3个就是58个,所以解答正确。小结: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可以用数一数、圈一圈的方法得出结果,也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解答。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题。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4.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逐步理解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课时 读数和写数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上的十位上用几个珠表示,几个一就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用几个珠表示。2.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读、写数。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计数器上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6~37页例3、“做一做”和第39页“练习八”的第5、6、7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20以内数的读、写法。(1)16读作( ),20读作( )。(2)个位上是6,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少5,这个数是(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读数和写数。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36~37页例3,引导学生探究100以内数的读写。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提问:每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图中每10粒纽扣一排。黄色纽扣有4排,就是4个十,所以黄色纽扣有四十粒;绿色纽扣有2排,是2个十,加上7粒,是7个一,合起来有二十七粒;红色纽扣有3排,再加3粒,也就是3个十和3个一,共有三十三粒。2.引导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数,并明确其读、写法。小结: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写数时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个位上写0占位;读数时,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3.引导学生数出纽扣的总粒数。提问:三种颜色的纽扣一共多少粒?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总结:观察图可知,三种颜色的纽扣排成10排,每排10粒,共有10个十,也就是一百粒。4.引导学生认识数位。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数位吗?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教师总结归纳: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5.引导学生探究一百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5题。3.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6题。4.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7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数和写数时,利用学生已有经验,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捧,拨珠子,读数,由直观到抽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感。第6课时 比较大小(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比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的大小关系。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的大小关系。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3页例6、“做一做”和第45页“练习九”的第4、5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比较大小(2)——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例6,引导学生描述数的大小关系。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看图可知,红球、蓝球、黄球分别有58个、15个、10个。要知道谁多,谁少,就是比较58、15、10这三个数的大小,谁大谁就多,谁小谁就少。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颜色球的多少。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比较结果,指名回答,教师讲解:(1)比较红球和蓝球。红球和蓝球:58>15。58和15两个数相差很多,两个数相差很大,用“多得多”或“少得多”描述。即58比15多得多,15比58少得多。所以红球比蓝球多得多,蓝球比红球少得多。(2)比较红球和黄球。红球和黄球:58>10。两个数相差很多,即58比10多得多,10比58少得多。所以红球比黄球多得多,黄球比红球少得多。(3)比较蓝球和黄球。蓝球和黄球:15>10。15和10两个数相差不多,两个数之间相差很小,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描述,即15比10多一些,10比15少一些。所以蓝球比黄球多一些,黄球比蓝球少一些。小结:在具体情境中,比较事物的多少时,如果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接近,可以说大数比小数“多一些”或小数比大数“少一些”;如果两个数的大小相差很多,就说大数比小数“多得多”或小数比大数“少得多”。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9分钟) 1.完成教材第4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4题。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5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三种颜色的球,通过比较三种颜色的球的数量,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多与少的程度是不同的,程度不同就可以用不同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从而使学生理解用这些词来描述比较的结果,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