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兑换人民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面值的人民币。2.使学生掌握较大面值人民币间的互换关系,能正确清点币值。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5元以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难点:掌握各面值人民币间的兑换方法。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4页例3、例4、“做一做”和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6、7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人民币样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面值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填空。(1)5角、1角都是以( )为单位的人民币。(2)4角=( )分 30分=( )角20角=( )元 4元=( )角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兑换人民币。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1)引导学生探究识别人民币面值的方法。每张人民币上的数字是多少,面值就是多少元。较大面值的人民币有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提问:同学们认识哪些大面值的人民币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总结: 我们可以根据纸币上的数字或数字大写的文字来认识,也可以根据纸币的颜色等来认识。小结:(1)较大面值的人民币有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2)1元以上的人民币的单位都是元。2.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4,引导学生探究较大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提问:较大面值的人民币之间是怎样兑换的呢?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兑换方法,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并讲解:(1)5元和10元人民币兑换成1元人民币。用面值是5元和10元的人民币兑换成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用数的组成来想:5元里面有5个1元,10元里面有10个1元。所以1张5元可换5张1元,1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2)20元、50元和100元人民币兑换成10元人民币。用面值是20元、50元和100元的人民币兑换成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用数的组成来想:20元里面有2个10元,50元里面有5个10元,100元里面有10个10元。所以1张20元可以换2张10元,1张50元可以换5张10元,1张100元可以换10张10元。(3)100元人民币兑换成50元人民币。用面值是100元的人民币兑换面值是50元的人民币,用数的组成来想:100元里面有2个50元。所以1张100元可以换2张50元。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2题。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并会兑换。在教学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2.经历有关元、角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元、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元和角的简单计算。难点:运用有关元、角的加、减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7页例5、例6、“做一做”和第59页“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填空。(1)一张10元人民币能兑换( )张5元人民币。(2)一张50元人民币能兑换( )张5元人民币。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4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4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例5,引导学生探究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1)引导学生探究1元2角等于多少角。提问:你们知道1元2角等于多少角吗?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要想知道1元2角等于多少角,想: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1角。根据元和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可知,1元可以换成10个1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所以1元2角=12角。(2)引导学生探究18角等于多少元多少角。提问:你们知道18角等于多少元多少角吗?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要想知道18角等于多少元多少角,先将18角分成10角和8角,10角是1元,再将1元和剩下的8角合在一起,即1元8角,所以18角=1元8角。2.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例6,引导学生探究人民币的简单计算。(1)提问:买一个 和一个 ,要多少钱?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讲解:5+8=13(角),13角可以分成10角和3角,10角是1元,1元和剩下的3角合在一起就是1元3角。即13角=1元3角。(2)提问: 贵多少钱?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讲解:1元与6角单位不统一,不能直接进行计算,要换算成统一单位后再进行计算,所以要把1元换算成10角,再用10角减6角等于4角,即1元=10角,10-6=4(角)。(3)提问:买一个 和一个 ,要多少钱?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讲解并板书:方法一 把它们都换算成以“角”为单位的数。1元=10角 3元1角=31角10+31=41(角) 41角=4元1角方法二 可以直接进行相同单位相加。3+1=4(元) 4元+1角=4元1角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第2题。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1题。4.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2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元和角之间的相互换算比较简单,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人民币的实际应用,需要学生用人民币换算的知识和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会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及元、角、分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2.了解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人民币间的换算。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难点: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2页内容、第53页例1、例2、“做一做”和第55页“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人民币、样币若干张2.学具准备:人民币样币若干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尝试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主题图:用人民币购物的场景。(1)提问:同学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付款呢?(答:钱或人民币。)(2)提问: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答:买文具盒、练习本,买菜,买票等。)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人民币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人民币。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1,引导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1.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1)学生拿出人民币样币,在小组内认一认,说一说,不认识的小组内相互帮助。(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认识人民币的情况。(3)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人民币?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总结:认识人民币从图案、字样、数值大小、硬币、纸币等方面进行观察。(4)提问: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吗?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分类标准,指名回答:可以按纸币和硬币分;也可以按人民币的单位分。小结:(1)1元及1元以内的人民币面值分别为1元、5角、1角、5分、2分、1分。(2)人民币按质地分,分为两种:一种是纸币,另一种是硬币。2.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2,引导学生探究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1)引导学生探究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然后教师讲解:元是比角大的人民币单位,1角1角地数,10个1角是1元,所以1个1元硬币可以换10个1角硬币。(2)引导学生探究角和分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然后教师讲解:角是比分大的人民币单位,1分1分地数,10个1分是1角,所以1个1角硬币可以换10个1分硬币。(3)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解答。1元=10角1角=10分小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3.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4.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学会简单的购物,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问题。2.在购买不同价格物品的情境中,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计算的问题。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进行简单的购物活动。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能进行简单的购物活动。难点:运用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8页例7、“做一做”和第59~60页“练习十三”的第4、7、8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及人民币的简单计算。16角=( )元( )角7角+6角=( )元( )角2角+3元4角=( )元( )角9元9角-4元=( )元( )角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利用人民币的知识来解决买东西的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例7,引导学生探究人民币简单计算的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13元正好可以买哪两种杂志,正好的意思就是两种杂志的价钱合起来是13元,没有剩余。2.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探究。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方法,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将每两种杂志的价钱加起来,计算结果同13元比较,如果和13元相等,就可以买这两种,如果大于或小于13元,就不能买这两种。方法一 将任意两种杂志的价钱相加。(1)5+6=11(元) 11<13,不能买《我是小学生》和《画报》这两种杂志。(2)5+7=12(元) 12<13,不能买《我是小学生》和《连环画》这两种杂志。(3)6+8=14(元) 14>13,不能买《画报》和《卡通世界》这两种杂志。(4)6+7=13(元) 13=13,可以买《画报》和《连环画》这两种杂志。(5)5+8=13(元) 13=13,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这两种杂志。(6)8+7=15(元) 15>13,不能买《卡通世界》和《连环画》这两种杂志。方法二 先选中一本,再按顺序依次尝试,最终通过筛选找出合理答案。(1)5元+6元=11元 5元+8元=13元5元+7元=12元 (2)6元+8元=14元 6元+7元=13元(3)8元+7元=15元通过筛选可知,13元正好可以买一本《我是小学生》和一本《卡通世界》,也可以买一本《画报》和一本《连环画》。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学生小组内交流检验过程,指名回答:(1)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13-5=8(元),《卡通世界》的价格是8元,结果正确。(2)可以买《画报》和《连环画》,13-6=7(元),《连环画》的价格是7元,结果正确。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4题。3.完成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7题。4.完成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8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