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2.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3.在复习过程中,感受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100以数的加、减法。难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3页第1题和第95~96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8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提问: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怎样的?100以内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单元的知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数位及数的组成。提问:100以内数位和数的组成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一。完成教材第93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复习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大小比较。(1)引导学生复习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提问:怎样读数和写数?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有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2)引导学生复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问: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两位数比大小,先比十位,十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比个位,个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3.引导学生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1)提问: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把整十数看成以“十”为计数单位的数,然后相加、减,得几就是几十。(2)提问: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如果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可以先算几加几,再将加得的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3)提问: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从个位减起,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写在一起再减,同时十位数上的数必须减去1;两位数减整十数,先用十位数减十位数,得数再和个位数相加。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9分钟) 1.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2.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3.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7题。4.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通过复习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经验的调动。借助典型的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回顾深化知识,通过这样的回顾练习的形式,学生能把已学的知识回忆起来达到复习的目的。第5课时 找规律及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系统复习找规律的相关知识,明确图形与数字规律之间的关系。2.根据情境图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7~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13、16~20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找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提问:关于找规律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关于解决问题的知识你又知道哪些?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找规律及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找规律。(1)引导学生复习图形排列找规律的方法。提问: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方法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方法是按照颜色重复或形状重复的特点等找物体或图形排列的规律。(2)引导学生复习数字排列找规律的方法。提问:找数字排列规律的方法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方法是可以按照数重复的特点,或者通过计算相邻两个数的差的规律来找数列规律。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复习解决问题。(1)提问:怎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用减法计算。(2)提问: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解题方法是什么?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①数一数,圈一圈;②利用数的组成;③采用数数的方法解题。(3)提问:怎样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①用连加(连减)的方法计算;②用列表的方法计算。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7题、第19题。学生独立计算,组内交流讨论解题方法,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1分钟) 1.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6题。3.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18题。4.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20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了找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忆起规律的含义,知道如何找出图形的规律,从而为找数字规律和数组的规律奠定基础。在引导学生复习解决问题时,每个类型的解决问题在订正时都注重让学生说出是如何想的,让学生用语言展示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第3课时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2.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3.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平面图形有进一步的认识。难点:掌握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4页第2题和第97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各种平面图形若干、七巧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提问:关于平面图形,你们知道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平面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平面图形。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平面图形。(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图形?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2)提问: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组内交流讨论,指名回答:长方形:长长方方的,有四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的,相对的边相等。正方形:四四方方的,有四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的,且长度相等。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都是直的,相对的边相等,整个图形看起来像是斜的。三角形:由三条直直的线围成,有三条边。圆:由一条光滑的曲线围成的,圆圆的。2.引导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拼组。(1)提问: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你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2)提问: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你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可以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等。(3)提问:你们还记得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组成的,利用它可以拼出许多图形。(4)组织学生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让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只要说法合理,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9分钟) 1.完成教材第94页第2题。2.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5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由学生回忆本学期学过的平面图形导入,使学生回忆起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为复习的展开打好基础。教学中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根据特征设计出美丽的七巧板拼图,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4课时 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2.在分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分类的结果。3.使学生在参与分类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巩固收集、分类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难点: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4页第3题和第9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5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分类与整理的相关知识。提问:什么叫分类?关于分类与整理的知识你了解哪些?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的内容。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按指定的标准分类。(1)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3题(1),引导学生按颜色分一分。提问:这些图形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按颜色分可以分成红、绿、蓝、黄、粉五类。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指名学生回答:红色卡片数量是5,绿色卡片数量是3,蓝色卡片数量是6,黄色卡片数量是2,粉色卡片数量是4。追问:哪种颜色的卡片最多?哪种颜色的卡片最少?一共有多少张卡片?学生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蓝色的卡片最多,黄色的卡片最少,一共有20张卡片。(2)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3题(2),引导学生按形状分一分。这些卡片除了按颜色来分类,还可以按形状来分类。如果把这些卡片按照形状来分类,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①可以一类一类地找出来。②可以按1~20的顺序将每个图形的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数……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长方形有4张,正方形有4张,三角形有6张,圆有3张,平行四边形有3张。2.引导学生复习按照自选标准分类。提问: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另外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卡片分成两类呢?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可以按卡片上的数字进行分类,一类是卡片上的数字是一位数的,一类是卡片上的数字是两位数的。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6分钟) 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5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复习分类与整理知识时,引导学生复习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更好地体会分类思想。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2.会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互化,会比较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大小,能进行简单的计算。3.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合理用钱。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让学生对人民币有更深的认识,熟练掌握人民币单位的换算。难点:系统复习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能解决有关人民币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的第9、10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认识人民币这单元的知识。提问:关于人民币,你们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第5单元,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回忆和整理一下吧。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认识人民币。提问: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人民币的面值有哪些?人民币三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元=10角,1角=10分,也可以表示为10角=1元,10分=1角。……2.引导学生复习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人民币兑换与币值的大小比较。(1)填一填。6元=( )角 70分=( )角50角=( )元 5元4角=( )角46分=( )角( )分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6元=60角 70分=7角50角=5元 5元4角=54角46分=4角6分(2)提问:有一张100元的人民币,你能换成其他面值的人民币吗?怎样兑换?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可以兑换2张50元的人民币;可以兑换5张20元的人民币;可以兑换10张10元的人民币;可以兑换100张1元的人民币;……教师对于回答合理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3)提问:6元和59角哪个大?并说明理由。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6元大,因为6元=60角,60角>59角,所以6元大。3.引导学生复习人民币的简单的计算。提问:怎样进行人民币的简单的计算?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元、角、分的加法计算,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满十分进一角,满十角进一元;元、角、分的减法计算,元和元相减,角和角相减,单位不同时,要统一单位后再计算。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2.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10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复习了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学习过程中,通过认一认、换一换、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的计算进行系统的复习,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