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轴对称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特征。难点:能够动手剪出轴对称图形,并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9页例1、“做一做”和第33页“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剪刀、长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谈话导入,尝试引入新课。提问:(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主题图)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游乐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教师对回答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谈话: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飞舞着的蜻蜓、蝴蝶风筝,下面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他们在这玩的好开心啊!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情境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对称现象。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将每幅图片左右对折,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的左右两部分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这些都是对称的。2.引导学生认识对称轴。提问:那对折的这条线是什么呢?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这条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画对称轴时,用虚线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3.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对称现象?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过的对称现象:如蜻蜓、眼镜、雪花等。4.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1,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1)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把一张纸对折,然后在靠近折痕的地方画上图形,接着用剪刀沿着图形剪一剪,最后展开就得到一幅漂亮的图案。(2)按照上面的操作过程,剪一棵松树、一颗心形图案和一个葫芦,把它们对折。对折后发现,在折痕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小结: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该直线叫做对称轴。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2题。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美,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和学习的兴趣。第2课时 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通过操作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3.初步感知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难点: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0页例2、“做一做”、第31页例3、“做一做”、和第33~34页“练习七”的第4、7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房子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用的方位词。小明坐在小亮的后面,小亮坐在小明的( )面;小静坐在小丽的左边,小丽坐在小静的( )边。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游乐场里除了有飞舞着的蜻蜓、蝴蝶风筝外,还有观光梯,缆车和旋转飞机。它们的运动变化相同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移与旋转。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和例2,引导学生探究平移。(1)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认识平移现象。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光梯、观光缆车、推拉门的运动,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观光梯、观光缆车、推拉门都是沿着直线方向移动,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这些都是平移现象。(2)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平移现象?组织学生分组后讨论回答:如电梯的升降,推拉抽屉等。(3)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2,引导学生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学生拿出小房子卡片,按照教材上小房子的位置和样子在课桌上摆好图片,然后同桌合作操作,动手移一移;看看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教师巡视,给予适当指导,并总结平移的特点:平移时图形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要沿着直线方向移动。小结:物体在直线方向上运动,本身的形状、大小和方向不发生改变,只改变物体的位置,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2.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3,引导学生认识旋转。(1)提问: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现象?在做什么运动?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认真观察,回答:情境图中的物体都是绕着中间的一个轴转动的。教师指出:物体的每个部分都绕着某一点或一条直线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叫旋转。物体在旋转过程中,大小和形状没有变化,位置和方向在不停地改变。(2)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旋转现象?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例如:钟表上指针的运动,电风扇扇叶的转动,地球仪的转动,司机开车握的方向盘的转动……小结:物体或图形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4题。4.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7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吊扇、大风车、摩天轮的旋转等,学生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结合。在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第3课时 剪一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对称的认识。难点:能剪出有规律的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2页例4和第35~36页“练习七”的第11~1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剪刀,长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3分钟) 1.谈话导入,尝试引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剪纸艺术源于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欣赏。教师展示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剪纸。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些民间剪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民间艺术的美的展示,你们想学习剪纸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4,引导学生运用对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提问:这是老师的剪纸,你能看懂老师剪的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是4个小人,它们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并且手拉手相连。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剪小人,并动手剪一剪。(1)提问:你想不想剪出这样的图形?一下子剪四个小人有点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剪出一个小人。那怎样能又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小人呢?小组讨论,汇报,教师讲解: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对折线的一边,也就是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1个小人。学生试着剪一剪,展示学生作品。(2)提问:我们已经会剪一个小人了,怎样剪2个拉手的小人呢?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教师讲解并使学生明确:对折两次就能剪出2个小人。学生试着折纸,对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画小人的胳膊时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最后剪开。学生试着剪一剪,展示学生的作品。3.自主交流,组织学生学习剪一排小人的方法。提问:我们已经会剪2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呢?组织学生分组剪一排4个小人,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教师讲解并使学生明确:对折两次能剪出两个小人,对折3次就可以剪出4个小人了。学生试着剪一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小结:(1)观察剪出的小纸人,发现每个小纸人平移一下就是下一个小纸人。(2)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折好的纸上画出图形的一半,就会剪出相应个数的一模一样的图形。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11题。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12题。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1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设计“剪一剪”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通过从剪1个人(对称)到2个、到4个,再让孩子进行创造。让孩子去猜想、推理、交流、表达,同时自己总结错误,经验,教训,再到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借助折纸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对折的次数和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