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购买物品的个数和总钱数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除法解决与此有关的实际问题。难点: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从多余信息中选择有效信息。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2页例3和第43页“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和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1)把14个气球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 )个气球;有14个气球,每个小朋友分2个,一共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2)要求18÷9的商,想口诀( ),所以商是(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3,引导学生探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提问: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看图,并回答:玩具熊6元、地球仪8元、皮球9元、小汽车……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现在已经知道一些商品的价格。2.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1)提问: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追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如何解答?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用除法计算,列式计算是56÷8=7(个)。再问:解答正确吗?学生回答:一个地球仪8元,7个就是8×7=56(元),所以是对的。教师小结: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2)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汇报:求一辆小汽车多少钱,就是把24元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元。用除法计算,列式计算是24÷6=4(元)。(3)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教师指出:图中还告诉我们很多玩具的价钱,所以可以提的问题很多,加、减、乘、除法计算的都可以提,只要符合题意,都是正确的。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求一个数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1题。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2题。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3题。4.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中提取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并在梳理找信息、提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商。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迁移、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难点: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9页例2、“做一做”和第40~41页“练习八”的第4~6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计算:64÷8= 42÷7= 35÷5=说一说:你是怎么求出商的?学生独立思考,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9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9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2,引导学生探究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提问:节日里,小朋友们除了做了旗子之外,还准备了很多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共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摆了3行。2.引导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式。提问:你能提出用除法解答的问题并列式吗?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问题一:共有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分析:图中一共有27个气球,每一行摆9个,求可以摆成几行,就是求27里面有几个9。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7÷9。问题二:共有27个气球,摆了3行,平均每行摆几个?分析:如果把气球摆3行,求每行有几个,就是求27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7÷3。3.引导学生探究27÷9和27÷3的计算方法。提问:如何计算27÷9和27÷3?用到了哪句口诀?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计算27÷9,想9和几相乘得27,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商是3。计算27÷3,想3和几相乘得27,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商是9。小结:对除数是9的除法算式求商时,可以根据9的乘法口诀,想9×( )=被除数,即可求出商是几。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4分钟) 1.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4题。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5题。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八”第6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创设了“六一”节布置教室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的数学条件进行分析理解,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整节课都放手让学生主动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过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3.学生能在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难点: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8页例1、“做一做”和第40页“练习八”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计算:9÷3= 12÷6= 20÷4=说一说:你是怎么求出商的?学生独立思考,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1,引导学生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1.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做了一些旗子,每行7面,一共8行,同学们一共做了多少面旗子?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7×8=56或8×7=56。2.引导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提问:通过同学们的计算得出一共有56面旗子,那么你能看图列出两个除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问题一:一共有56面彩旗,挂了8行,平均每行有几面彩旗?列式为56÷8。问题二:一共有56面彩旗,每7面挂一行,能挂几行?列式为56÷7。3.引导学生利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提问:如何计算?用到了哪句口诀?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56÷8,想几和8相乘得56,根据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得出商是7。所以56÷8=7。56÷7,想七(八)五十六,得出商是8,所以56÷7=8。小结:对除数是7、8的除法算式求商时,想:除数×( )=被除数,根据7、8的乘法口诀,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1题。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2题。4.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迁移思想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例1的情境图呈现了乘法的矩形模型,这为学生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唤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回忆,再出示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终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