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1 13: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湄洲西亭小学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66页例4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因数为0、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难点:学会计算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口算
9+0 872-0 100+0 3407-0
学生小结:“0”和任何数相加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任何数减“0”也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
2、出示例4
0+0+0+0+0+0+0=0 0×7=0 7×0=0
练习:0×3 9×0 0×0
学生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表示有几个0相加或者0个几相加,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以往只讲述学知识的传统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质疑: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
“0”和任何数相加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任何数减“0”也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设计意图]学生计算0的乘法时往往容易与0的加法相混,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与0的加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原数,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
3、课本第66页的做一做(竖向完成)
(1)0×2 5×0 0×6 0×8
0+2 5+0 6+0 0+8
(2)在( )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4(  )0=0 0(  )4=4
0(  )4=0 7(  )7=0
10(  )0=0 0(   )0=0
4、用竖式计算
313×6 614×8
学生小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要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5
(出示例5情境图)师:小精灵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解决。请看大屏幕:
(1)让学生自己认真读题。 你刚才读题目时得到那些有用的消息?小精灵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算式?
(2)学生列出算式,把算式与练习题里面的614×8比较,导出本课学习内容: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现在我们先来估一估。
要知道准确的答案,要怎么办?
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留足够的时间讨论)
(3)最后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算法一:600×8=4800 应该比4800人多一些。
8×4=32 4800+32=4832
算法二: 用竖式进行计算
604×8=4832(米)
604
× 8
4832
教师提问:因数十位上的0应该怎么办?
小结: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里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
讨论: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不是0?多让学生说说。
[设计意图] 根据题目,通过计算加强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出示了学生的两种算法,既可互相对照,又体现多种算法,对于第一种算法,因为进位难度降低,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从高位算起,直接进行口算。
三、巩固练习
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发现信息、小组合作解决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为了更好的巩固与应用,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练习,好吗?(好)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
1、这两位同学做的对不对呢?找错误。
评价时强调数位要对齐。估算208×4是800,说明明显错误。103×2十位为什么要写0。
学生小结:计算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位数,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位数必须加上。
2、用竖式计算
201 × 5  204×5  307 ×5
重点评价201 × 5:十位上的0是怎么来的,百位上的0是怎么来的?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头大象的体重等于8头牛的体重,牛的体重605千克,这头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借助课本上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巩固所学习的新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强化、熟练计算方法。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整理学习思路,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练习十四 第1题。
2、家庭作业:练习十四 第2、3、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