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的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判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B.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C.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作为等因素构成人生境界,形成人格,表明人已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D.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自为性和社会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张冠李戴,由第二段可知,应将“人性”改为“人格”。B项,“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说法绝对,原文第三段末尾为“可以现实化为人格”。C项,原文第二段为“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由此可知,人格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非由这些因素“构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就是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论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阐明了两者间相互转换的关系。
C.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两者间相互转换的关系”于文无据,文章第三段末尾只提到人性“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并未表达“相互转换”的意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作为等是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B.好人格,好作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可让人生变得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体现出不尽相同的潜质。
D.虽然人格是后天形成的,但它的逐渐形成体现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偷换概念,从原文结尾处“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可看出,“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的条件是“人性得以实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近年来,经过各地不断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
指导意见》,摘自教育部网站)
材料二 2016年各年龄段家长对孩子教育主要看重方面
材料三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完成好这一核心任务,首先需要牢固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这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次需要牢固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铸就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而实现“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此外,博大的仁爱之心、勤勉的乐学思想、勇敢的担当精神,都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上好家庭教育“第一课”》,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在失衡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部分孩子在重压之下沦为学习的机器并产生厌学的情绪。有的孩子只知学习,缺乏生活情趣,一旦学业下滑不懂得自我调节甚至消极厌世。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环节,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及战胜困难的勇气来源,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期待更多家长学会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良好示范,期待更多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期待更多的家长与学校一起,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莫让家庭教育成短板》,摘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总体上看,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家长教育观念比较先进,而60后、70后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比较落后。
B.60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比其他年龄段家长更为关注,70后却比其他任何年龄段家长都忽视动手操作能力。
C.90后家长对孩子性格秉性方面的要求比其他年龄段家长都低,对动手操作能力却比其他年龄段家长更为看重。
D.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学习成绩,各个年龄段的家长都更为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培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图表反映的是关注度差异,不能得出教育观念先进或是落后的结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表现的看重度是有差别的。这很可能与家长成长的时代背景有一定关系。
B.三则文字材料都出自主流媒体,并反映出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材料二以具体的调查数据对此形成支撑。
C.材料三侧重家庭价值观建设,强调家国情怀、道德风范和精神品质的培养,主张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
D.材料四基于家庭教育失衡的现象,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项,三则材料中,材料三并未反映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的问题,只是正面倡导。材料四反映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衡,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材料二的调查数据也不能支撑“道德品质教育出现问题”的观点。
6.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6分)
答:
答案 ①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
②家庭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③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家庭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材料四“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环节,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及战胜困难的勇气来源,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分析可知,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②结合材料一“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分析可知,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③结合材料三“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分析,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④结合材料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可知,家庭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项,说“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是错误的。本文选自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作者改编的中国传统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隐晦深刻地联系现实,塑造了大禹以及其他协同治水的实干家、昏庸的官员等鲜明的有指向性的形象,使用“水利局”等现代词语,增强了现实讽刺性。
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答:
答案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何具体塑造”其实就是要求回答作者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法。其次,明确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手法,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正侧面结合等。然后,找到文中最能体现“禹”及其随员的形象特点的句子,确定具体艺术手法,并考虑众大员的描写对禹及其随员形象塑造的作用。作答时,先答出描写手法,再结合情节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并指出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
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答:
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题干已明确了答题角度,要求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分析。从“故事”的角度,要考虑本文大禹治水的情节是否有历史依据。从“新编”的角度,要考虑小说有哪些虚构,语言有什么特点,还要考虑主题的现实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前句“燕兵掠大名”可知“大名”为地名,前面省略介词“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修饰“久顿”故“大名”前不可断,排除A、C两项;B、D两项都为“天暑雨”,“雨”作动词,下雨,其后“当不战自疲”是下雨之后对军队造成的影响,“不用战斗自己就会疲惫”,故应在“自疲”后断开。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少卿为副职。大理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项,“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错误。由第二段“礼遣还”“今非用孝孺时”可知,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5分)
译文:
(2)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5分)
译文:
答案 (1)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应当为社稷而死。
(2)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明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以下关键词:(1)力:竭力;即:如果;济:成功;死社稷:为动用法,为社稷而死。(2)且:一边;草:写,起草;磔(zhé):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诸:之于;磔诸市:状语后置句,在闹市将他处死。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的难道唯独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方克勤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明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听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常会)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的将士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命令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去避难,再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应当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先生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明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玉楼春
欧阳修①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 ①欧阳修为北宋一代名臣,除德业文章外也常填写温婉小词,这些抒写性情的小词,往往于不经意之中流露出自己的心性襟怀。此词道离情,作于景祐元年(1034)春三月欧阳修西京留守推官任满离洛之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尊前”,表示对友人的尊重,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但出语很轻,告诉朋友别后归来的期限。
B.第二句着一“欲”字,照应首句“拟”字,心态毕现,欲语未语,而对方已是春容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与前人所写的“古歌旧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既异曲同工又推陈出新。
D.末二句虚写,设想把满城的牡丹看尽,才会少一些离别的伤感,容易与归去的春风一起向朋友道别。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A项,“表示对友人的尊重”错误,“尊”通“樽”,表酒杯,意思是举着酒杯和朋友道别,并非表示一种尊重的态度。
15.请联系全词,简要赏析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6分)
答:
答案 ①词人认识到,人生自有一些痴情存在,这种遗憾原与风月等自然景物无关;②这两句使用直抒胸臆和借代的手法,把对眼前离别的感受上升到对整个人生的认识,将情趣和理趣统一起来;③承接前二句,也为下阕由深重的离愁转入乐观的虚设做了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从诗句本身的内容、全词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从表面意思看,词人认识到感情与自然景物并没有联系。从深层意思看,词人由此联想到人生哲理,明白感情的虚妄,终究会离别,不必再为此伤心,不必再将难过投映在人眼前所见的景物上。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借代的手法,提升了对离别的认识。从结构看,全词起承转合的结构完整,三、四句起到了承接一、二句的愁绪和开启七、八句虚设的乐观的作用。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白话诗歌
饯行的酒席前?樽前?想把归来的日期说定,想说的时候佳人却无语相说只是滴泪,就像春风妩媚的娇容,先自己凄哀低咽。啊,人生总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与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无关。
饯别前,不要再演唱新阕,一曲清歌就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啊,此时只要把满城牡丹看完,你与我同游相携才会少些滞重的伤感,淡然无憾地与归去的春风辞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永在《雨霖铃》中借“月”写别情的句子是“ ”;而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月”抒胸中万千感慨的句子是“ ”。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的词句是:“ , 。”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 ”一句是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答案 (1)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尊还酹江月 (2)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3)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 人类的弟兄。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 ,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是一个秋天,( ):它的 ,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成熟,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萧瑟,会让人觉得寂寞和悲伤。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俯拾皆是 溘然长逝 满城风雨 悄然而至
B.比比皆是 一去不返 暴风骤雨 悄然而至
C.俯拾皆是 一去不返 满城风雨 悄无声息
D.比比皆是 溘然长逝 暴风骤雨 悄无声息
答案 B
解析 ①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由“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人类的弟兄”可知,应填“比比皆是”。②一去不返: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溘然长逝:指人忽然去世。这里用来形容“时光”,应填“一去不返”。③暴风骤雨: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满城风雨: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根据后文的“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应填“暴风骤雨”。④悄然而至:形容寂静无声地到来。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这里主语是“秋天”,应填“悄然而至”。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接触自然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
B.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C.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D.当人在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答案 B
解析 A项,“的原因”和“是因为”杂糅,删除“的原因”。C项,因果倒置。D项,缺主语,删除“当”。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B.人们许多不同感受就接踵而至
C.就会带给人们一模一样的感受
D.就会带来飘飘欲仙般不同感受
答案 A
解析 本题括号前后的主语都是“秋天”,从话题统一角度来看,B项,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C项,不符合文后语境。D项,“飘飘欲仙”比喻不当,与后文的“喜悦和满足”“寂寞和悲伤”不一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忍,要心量广大。据说人的心量广大,也不是自己修成的, ① 。但受家里人气,没关系;慢慢地也能承受别人的气了。正,不仅要心量广大,而且还要见识高明,能看到如何才是公正,如何才能公正。这都可以在家庭事务中反复训练。学会了忍, ② ,有胸怀才可能团结人做事; ③ ,才可能明事理,明事理才可能率领人做成事。
答:①
②
③
答案 (示例)①多半是被气大的 ②才可能有胸怀 ③做到了正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把握语段的整体内容和空格前后的具体内容。语段主要表述的是“忍”“正”的问题,第①处,上句说心量广大“不是自己修成的”,那是怎么来的呢?下句提到了“受”“气”,可知此处应填“多半是被气大的”一类的句子;而第②处空格前表明先在家里练就“忍”,根据空格后提示句“有胸怀才可能……”可知,此处内容应为“才可能有胸怀”;通过分号可知第③处应与前面的“忍”构成并列关系,前文讲了“正”,故第③处空格内容应为“做到了正”。
21.下面一幅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简要作答。(5分)
答:
答案 由于功利思想和浮躁心理的影响,很多中学生都反映鲁迅作品难懂,因此鲁迅作品逐渐淡出很多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做此类题,第一步是解读漫画,读懂漫画的构成是关键;第二步是解读寓意,由漫画联想到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寓意。本漫画的内容是背着书包的“××中学”学生手里拿着一本“鲁迅全集”,眼镜上的文字是“浮躁”“功利”,心里想的是“怎么就这么难懂”,综合以上内容,表述这种现象所说明的问题即可。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自信者鄙视自卑者。
事实真是这样吗?请就此写一篇驳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写驳论文主要就是反驳“自信者鄙视自卑者”这一观点。可以从社会中找出一些错误现象,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这一观点不难反驳,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定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并非都是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些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才有了令人惊叹的成功。这样的人,又怎么会鄙视自卑者呢?
[佳作展台]
自信,从自卑中破茧而出
有人说:自信者鄙视自卑者。而我却要说:自信的帆,世人只惊讶它乘风破浪的风姿,却忽视了它从自卑中挣脱的毅力。正如那当初的舵手,如果没有苦苦搏击风浪的训练,何来今日的自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信这朵争奇斗艳的花儿浸染了挑战自卑的苦水,自信这柄刺破长空的剑浸染了战胜自卑的抗争之血泪。
古希腊伟大演说家狄摩西尼在公众面前总是滔滔不绝,谈古论今,十分潇洒,十分自信。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自信自强者曾经是多么自卑,因为当初口吃的他竟然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心智明朗的他痛感口吃之苦,下定决心战胜口吃这一致命弱点。于是他拿出自信和勇气,以坚强的信念为依托,口中含石,刻苦训练,终于迎来了演讲台上的自信与潇洒。
如果你不熟悉狄摩西尼,相信你一定认识刘伟——他也是一位从自卑中找到自信的强者。
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凭借一首《梦中的婚礼》震撼了全场。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让刘伟失去了双臂,剥夺了他在绿茵场上奔跑的权利,一度使他陷入了极度的自卑。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从自卑中激发出更强的自信力,勇于面对困境,勇于克服困难,用双脚给世人带来了一场音乐盛宴。
他们的自信都因自卑而产生,他们原本都很自卑,但为什么日后都成长为自信之人呢?因为是自身的弱点让他们深感自卑,深感痛苦,最终要想很好地生活下去,就必须摆脱这份痛楚,于是他们就痛下决心,冲破弱点,突破自卑之茧,飞向自信的天空。
最自卑的人往往能成为最自信的人,看似有悖常理,却是一般规律,就像最失败的人往往能成为最成功的人,二者本质一样。其实这就明白无误地提醒我们:处于自卑中的人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一定要坚信自己能成为最自信的人,因为自卑能激发出更大的战斗力与奋斗热情。那么聪明的你何必苦恼于困境,何不利用这份力量成为最自信的人呢?
自信,是一只高飞的蝴蝶,在太阳的光芒下,它的双翅闪着夺目的光彩,可是谁又知道,它破茧而出之时,也是出奇地自卑!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本文通过狄摩西尼、刘伟等事实材料逐层深入地论证“自信,从自卑中破茧而出”这一观点。论证过程中,论证有力,说理清楚。另外,“自信,是一只高飞的蝴蝶”等比喻句的使用和古诗的引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