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摸底)生物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摸底)生物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21 15:01:22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摸底考试
生物答题卡
37、 (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6分)
姓 名: 准考证
(1)
考 号: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2)
班 级: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6]
错误填涂 [7] [7] [7] [7] [7] [7] [7] [7] [7] 38、 (每空1分,共8分)
[8]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9] (1)
单选题
(2)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3)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4)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21 [A] [B] [C] [D] 26 [A] [B] [C] [D] 39、 (每空2分,共8分)
22 [A] [B] [C] [D] 27 [A] [B] [C] [D]
23 [A] [B] [C] [D] 28 [A] [B] [C] [D] (1)
24 [A] [B] [C] [D] 29 [A] [B] [C] [D]
25 [A] [B] [C] [D] 30 [A] [B] [C] [D]
(2)
多选题
31 [A] [B] [C] [D]
32 [A] [B] [C] [D]
33 [A] [B] [C] [D] 40、 (每空1分,共10分)
34 [A] [B] [C] [D]
35 [A] [B] [C] [D] (1)
(2)
解答题
(3)
36、 (每空1分,共8分)
(1)
(2)
(3)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摸底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
B.摩尔根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通常采用差速离心法
2.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用统计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对两大规律的验证,只能以豌豆为实验材料
C.两者的细胞学基础相同,且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所有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不影响子二代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
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不完全显性
B.子二代各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能力有差异
C.在子一代产生子二代的实验中未进行去雄和套袋处理
D.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各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测交实验能检测显性个体形成的不同基因型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C.纯种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D.杂合子的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杂合子,纯合子杂交后代全是纯合子
5.兔子的长毛对短毛是显性,其杂合子的卵巢中,所有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共有20个控制毛长度的基因,则这些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形成X个含控制短毛基因的卵细胞;这些基因由Y种核苷酸组成,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Z期.下列有关X、Y、Z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0、4、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10、5、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5、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5、5、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6.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中含有8条染色体
B.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上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其分裂顺序是⑤→③→①
D.细胞④分裂形成精细胞
7.如图表示某一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个体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将3H标记全部核DNA的精原细胞在不含放射性成分的培养基中培养,则甲图细胞中的核DNA均含放射性
B.乙图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甲图细胞中1与2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图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2对同源染色体
8.关于下列几个重要科学探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序号 科学探究
① 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
②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③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④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A.①实验将一个特定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了起来
B.②和③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③实验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D.④的意义之一在于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9.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3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经过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以上3个实验中放射性的主要位置依次是(  )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
10.如图表示一个细胞进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及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实线也可以表示整个细胞中DNA分子的数量变化
B.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所在时期,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染色单体
C.CE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出现交叉互换的现象
D.在AG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HQ段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11.基因型为AaBbCc(三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若产生AbC、aBc、ABC、abC四种类型的精细胞,至少需要精原细胞的数目是(  )
A.2 B.3 C.4 D.5
12.青蒿中含青蒿素,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通过按蚊传播给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疟疾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中,嘌呤碱基占a%,嘧啶碱基占b%(a>b),此生物不可能是(  )
A.青蒿 B.T2噬菌体 C.疟原虫 D.按蚊
13.下列有关双链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DNA聚合酶催化碱基对之间氢键的连接
C.每个DNA分子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DNA的一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14.下列科学研究方法或实验方法相同的是(  )
①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发现遗传定律
②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⑤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验证.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②④
15.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核细跑中的DNA主要分布于拟核,且不与蛋白质结合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核中的DNA数目与染色体数目之比是2:1
C.DNA复制和RNA逆转录的产物都是DNA,所以二者的原料和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D.一个含100个腺嘌呤的DNA片段第4次复制需要80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16.生物体内某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终翻译出的两条多肽链氨基酸数目不同
B.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不能够完成该过程
C.该过程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核糖核苷酸
D.转录区域内DNA的U应与RNA的A配对
17.如图是生物体内有关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图解,其中1、2、3分别代表相关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真核细胞中,图中1、2过程涉及的场所是相同的
B.图中3过程表示翻译,且方向为由左向右
C.图中4个核糖体参与同一条肽链的合成,从而加快了翻译速度
D.不同的tRNA可以转运相同的氨基酸
18.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上述黑色素的缺乏会导致人患白化病,而尿黑酸积累会使人出现尿黑酸症,据图判断白化病和尿黑酸症分别是哪种酶的缺乏导致的(  )
A.酶①或酶⑤ 酶③ B.酶①或酶⑤ 酶②
C.酶① 酶③ D.酶⑤ 酶③
19.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通常即使是纯合长翅品系的果蝇幼虫,在35℃条件下培养成的成体果蝇仍为残翅。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性状的表现与环境温度有关
B.果蝇翅的长短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果
C.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条件下培养成的残翅性状不能遗传
D.根据35℃条件下发育成残翅子代的性状无法确定亲本的基因型
20.下列关于基因、DNA、遗传信息和染色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B.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不管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均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一条染色体上都只有一个DNA分子
21.下面关于基因、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基因重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病毒和原核细胞中存在基因,但不存在等位基因
B.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C.细胞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都不能进行
D.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22.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图甲、乙、丙、丁4种类型的变异,图甲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变异必然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改变
B.丙和丁的变异必然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改变
C.甲和丁的变异必然导致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乙和丙的变异必然导致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23.下列是对不同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和基因型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a含有3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三倍体
B.图中细胞b含有2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C.图中细胞c含有4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D.图中细胞d含有1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24.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B.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洗涤细胞固定过程中使用的卡诺氏液和解离细胞
C.洋葱不定根在冰箱低温室内诱导36h,可抑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
D.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25.黑麦(2N=14)具有许多普通小麦(6N=42)不具有的优良基因。为了改良小麦品种,育种工作者将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得F1,再将F1进行处理获得可育植株X.已知黑麦和普通小麦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麦与普通小麦存在生殖隔离
B.F1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4个染色体组
C.植株X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14个四分体
D.采用低温处理F1的种子一定可以获得可育植株X
26.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细胞内没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C.遗传病并不一定是先天的,有的可以在成年时期才表现出来
D.基因诊断可以用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色盲病等
27.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B.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D.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28.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29.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表示基因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30.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B.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D.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二.多选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31.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 I、Ⅱ小桶中随机 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 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数目必须相等,但 I、Ⅱ桶内小球大小可不等
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 30 次实验后,统计的 Dd、AB 组合的概率均约为 50%
32.将一个没有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呈环状,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放在含有32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到如图Ⅰ、Ⅱ两种类型的DNA(虚线表示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结果预测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有Ⅰ、Ⅱ两种类型,比例为1:3
B.DNA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时,其上的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a)×0.5
D.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l﹣2
33.如图为人体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发生在细胞核中,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中
B.出现镰刀型红细胞的原因是基因1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C.已知酪氨酸为人体非必需氨基酸,食物中缺乏酪氨酸会使皮肤变白
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1和M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3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重组
C.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变是定向的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型均为Bb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BB的个体,该豌豆种群发生了进化
35.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在长期有毒农药的诱导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野兔保护性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C.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D.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定向产生了适应白色环境的变异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36.(每空1分,共8分)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光腿和毛腿由等位基因A、a控制,羽毛的性状丝羽和片羽由等位基因B、b控制,研究者进行了如下两组杂交实验,结合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亲本 F1
雌性 雄性
杂交实验一 光腿片羽雌×光腿片羽雄 光腿片羽,光腿丝羽毛腿片羽,毛腿丝羽 光腿片羽毛腿片羽
杂交实验二 光腿丝羽雌×毛腿片羽雄 光腿片羽,光腿丝羽毛腿片羽,毛腿丝羽
(1)根据杂交实验推断,A、a位于   染色体上;B、b位于   染色体上,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填“是”或“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杂交实验二中没有雄性个体是因为含有   基因的   (填“精子”或“卵细胞”)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2)在实验一中,选取F1中的光腿片羽雄性个体与光腿丝羽雌性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光腿丝羽出现的概率为   ,其中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在饲养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单独饲养的雌鸡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只能与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集合形成合子(性染色体为WW的个体不能发育)进而孵化成雏鸡.将实验二F1中的光腿片羽雌性个体单独饲养,理论上最终孵化成的雏鸡中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7.(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6分)如图示意图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象,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c柱表示染色单体的是   ,图1中所对应的时期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2)图1中Ⅱ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   ,由Ⅱ变为Ⅲ,相当于图2
中   过程.
(3)图2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   .(2分)
38.(每空1分,共8分)根据所给图一~图四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全过程叫   ,图二生理过程与图一中相对应序号是   ,图三生理过程与图一中相对应序号是   .
(2)上述图二~图四中,图   (填图序号)含有DNA分子,图   (填图序号)含有mRNA.
(3)图三、图四共同完成的生理过程叫   .能完成图一中③④的生物是   .
(4)图四过程可能发生在   中(多选).
A.神经元 B.肝细胞 C.心肌细胞 D.成熟的红细胞
39.(每空2分,共8分)水稻为二倍体植物.染色体组成为2n=24,若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出一条,数目为三条,则称为三体水稻,三体水稻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产生两类配子,一类是n+1型,即配子含有两条该同源染色体,一类是n型,即配子含有一条该同源染色体.卵细胞为n+1型可育,花粉则不育.
(1)从变异类型分析,三体水稻的形成属于   ,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某对姐妹染色单体未能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2)已知水稻有香味(b)为隐性突变产生的性状,利用普通水稻与三体水稻(如7号三体)杂交,可判断等位基因(B,b)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现以有香味普通水稻(bb)为父本,与7号三体且纯合无香味的水稻(母本)杂交,从F1中选出三体植株作为父本,分别与有香味普通水稻(bb)进行杂交得F2,分析可知:
若等位基因(B,b)位于7号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若等位基因(B,b)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0.(每空1分,共10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   .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第一年,D的基因频率是   ,在第二年d的基因频率是   ,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   .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摸底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1——5 AACBC 6——10 BABDB 11——15 BBDCC 16——20 BCDBC
21——25 ACDBA 26——30 CDBBB
31 AC 32 ABC 33 ABD 34 BCD 35 ACD
36(每空1分,共8分)
(1)常 Z 是 Zb 卵细胞
(2) 0
(3)1
37(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6分)
(1)b Ⅰ、Ⅱ
(2)乙 乙到丙
(3)次级卵细胞、极体
38(每空1分,共8分)
(1)中心法则 ① ②
(2)二三 三四
(3)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的表达) RNA病毒
(4)ABC
39(每空2分,共8分)
(1)染色体数目变异 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
(2)无香味:有香味=5:1 无香味:有香味=1:1
40(每空1分,共10分)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20% 80% 没有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