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8单元 克和千克(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8单元 克和千克(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1 17:54:05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加深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2.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估计物品质量的方法,并能正确估计生活中多个物品的质量。难点:能够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和第106~107页“练习二十”的第9、10、11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苹果若干、弹簧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1)一个鸡蛋约重60( )。(2)书包约重2( )。(3)3000克=( )千克,5千克=( )克。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9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9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例3,引导学生探究估量物品的质量。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让我们估计一下这些苹果大约有多重。2.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1)引导学生称出1个苹果的质量。引导发现:苹果的大小不同,质量也就不一样。(2)让学生称出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3)教师小结:稍大的苹果,4个苹果约重1千克,中等大的苹果,5个苹果约重1千克。3.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探究。提问:20个苹果多重呢?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汇报,教师讲解: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一般大的4个1千克,中等个儿的5个1千克。要求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4或20里面有几个5,都用除法计算。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20÷4=5(千克)。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20÷5=4(千克)。4.引导学生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提问:计算正确吗?小组交换,检验对方小组同学的计算是否合理,指名汇报检验方法。小结:估量物品的质量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先确定一个估计的标准,再根据确定的标准去估计物品的质量。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4分钟) 1.完成教材第10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9题。3.完成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0题。4.完成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1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克与千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和用单位克和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在教学中,设计了“先称再估”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帮助学生认识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的意识;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品的质量,估计物品的质量。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01页例1、“做一做”、第102页例2、第103页“做一做”和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天平、2枚曲别针、黄豆若干、两袋500克的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谈话导入,尝试引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超市,买过水果吗?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引导学生回答:选好后,拿到秤上称再付款。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要表示物品有多重,我们就需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来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引导学生认识“克”。(1)提问:看看例1前3个图片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点评。教师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2)引导学生感受1克的轻重。引导学生拿出2枚曲别针,放在手里掂一掂,说出掂量的感觉。教师总结:2枚曲别针的质量约是1克,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很轻。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还有很多,如1枚图钉……(3)引导学生用天平称出1克黄豆有多少粒。用天平称黄豆,看看1克的黄豆有多少粒,教师演示,学生看,称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教师作讲评。小结:(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来表示。(2)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2.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引导学生认识“千克”。(1)提问:看看两幅图片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图片,集体交流。教师指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2)引导学生感受1千克的轻重。提问:上面那些物品都是以“千克”为单位,1千克有多重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1袋盐重500克,2袋同样的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即1千克=1000克。(3)引导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秤。小结:(1)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2)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克=1000克。(3)用以千克为单位的秤称量物品,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物品有几千克。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101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3.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1、2题。4.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准备了充分的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进行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感受1克物品的轻重,形成对单位克的概念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千克有多重的概念确定上。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中感受1千克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教学体验,建立了1千克是1000克的认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