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10单元 总复习(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10单元 总复习(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1 19:41:57

文档简介

第4课时 统计和数学广角——推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方法,用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复习统计表的相关知识。2.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能熟练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会运用推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整理和分析数据,感受推理的过程。难点:推理的理解,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3、5、7题和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统计和数学广角——推理的主要知识点。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数学广角——推理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在统计中主要学习了用调查法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在数学广角——推理中主要学习了逻辑推理的含义及解决问题。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统计和数学广角——推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统计。(1)提问:在统计中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什么叫统计表?统计表有什么作用?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②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这种表格叫统计表。从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③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提出问题,并会解答。(2)提问:在数据记录时,我们常用哪种方法?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在整理数据时,画“正”字是一种常用且方便快捷的方法。(3)让学生独立练习教材第6页第6、7题,然后集体讲评。2.引导学生复习数学广角——推理。(1)提问:什么是逻辑推理?在逻辑推理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在方格中填数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①逻辑推理的含义:推理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判断)推出结论(新的判断)的方法。②在逻辑推理中常用的方法有连线法和列表法。③确定好填数的顺序,是解决在方格中填数问题的关键。(2)让学生独立练习教材第111页第2题及第112页第5题,指名回答,集体讲评。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3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2.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一”第7题。3.完成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第11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复习统计和数学广角——推理。本课时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的形式,通过问答,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达到回顾旧知的目的。再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2课时 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数的组成,大小比较,近似数等有关知识。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巩固数的读写、组成、大小比较求近似数。难点:理解近似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4页第1题(2)~(5)和第116~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3、4、5、6、1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提问:在混合运算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混合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不含括号的两步运算,含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和解决问题;万以内数的认识中主要学习计数单位“千”“万”,100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求近似数,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8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8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1)提问:计数单位“千”“万”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2)提问:100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怎样的?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①读法: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时,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②写法: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3)提问:10000以内数怎样比较大小?什么是近似数?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①大小比较:先看位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依次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②近似数: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称为这个准确数的近似数。③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可以先把整百、整千数都看成几个百、几个千,再相加减;也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4)让学生先独立练习教材第114页第1题(4)~(5),然后集体讲评。2.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1)提问: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怎样的?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③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2)让学生先独立练习教材第114页第1题(2)~(3),然后集体讲评。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5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2.完成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第4题。3.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6题。4.完成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复习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复习中将练习与总结联系起来,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加深了对旧知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第1课时 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练习回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读、写法;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能灵活运用表内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熟练地进行笔算和口算。难点: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4页第1题(1)(6)和第116~119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2、8、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的主要知识点。提问:在表内除法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表内除法中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有余数的除法中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表内除法。(1)引导学生复习平均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提问:老师准备把15朵红花奖励给班上做好事的5名学生,怎么才能平均分给这5名学生?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提问: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的有哪些方法?用乘法口诀如何求商?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①平均分: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②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指定份数平均分;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看几和除数相乘的积等于被除数,商就是几。④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先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弄清数量间的关系,再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2)让学生先独立练习教材第114页第1题(1)(6),然后集体讲解。2.引导学生复习有余数的除法。(1)提问:一共有26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2)提问:观察上题,回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怎样?竖式的计算方法怎样?如何试商?有余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有哪些需注意的?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①余数要比除数小。②竖式的计算方法:一商;二乘;三减;四比。③试商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试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并且除数和几相乘的积要接近被除数,且又比被除数小。④解决问题:一是根据实际需要,弄清哪些问题需要采用“进一法”,哪些问题需要采用“去尾法”。二是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时,找准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2.完成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3.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第8题。4.完成教材第119页“练习二十二”第1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表内除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的系统整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整理知识的一些方法,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第3课时 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感知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估量物品的质量,能运用质量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能够熟练区别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能灵活地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进一步的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难点:克与千克的换算,能熟练辨认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5页第2题和第117~119页“练习二十二”的第7、9、10、17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提问:在克和千克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图形的运动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在克和千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质量单位,估量物品质量的方法;在图形中主要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复习克与千克、图形的运动这两方面的知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克和千克。(1)提问: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用什么称物品的质量?如何估量物品的质量?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①计量比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千克”(kg)作单位。1千克=1000克。②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秤称量。测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天平。③估量物品质量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先确定估计的标准,再看有几个这样的标准,这些物品就大约重多少。(2)让学生独立练习教材第117页第7题,再指名回答。2.引导学生复习图形的运动。(1)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①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2)提问: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①平移现象: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②平移的特征:平移时,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位置改变了。③旋转现象:物体或图形绕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④旋转的特征:旋转时物体的形状、大小都不改变,只是自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3)让学生先独立练习教材第115页第2题,然后集体讲评。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第9题。2.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3.完成教材第119页“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进行复习,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记忆到脑海中,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