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质量守恒定律)
它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原因及应用。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学过元素符号、化学式的相关内容,知道了化学变化中有“质”的变化,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质”过渡到“量”即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同时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奠定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承载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实验验证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定量实验,验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验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难点:1.准确建立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何为“参加”化学反应。
2.质量守恒定律试验探究过程中从开放体系到封闭体系的理解与选择。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真实有效且有积极意义的导课情景。从“暖宝宝”说起,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带着对化学学科的价值认同,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
2.巧用模型,让学生动手模拟呈现镁带燃烧生成氧化镁过程,使微观过程直观化,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不变、数目不变、质量不变”的微观本质,并且有效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涵义。
3.通过设置“问题实验”——以一开放体系,检验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质量守恒,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理设计密闭装置。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仪器、药品
六、教学主要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药品仪器
环节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设问:1.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
2.研究化学变化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了解化学变化? .我们知道氧气可用于炼钢,若某化工厂要生产一吨的钢,需要提供至少多少氧气?这一问题又如何解决?
环节二:提出问题,实验验证
实验验证:(教师演示)
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
实验一:以电子天平测白磷燃烧过程中的质量(密闭体系)
实验二:以电子天平测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开放体系)
环节三:定律解读,微观探秘
1.与学生共同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2.设计模型镁与氧气反应实物模型
3.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简史介绍
环节四:学以致用,归纳总结
1.“问题实验”故设,引发认知冲突
(开放体系,检验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质量守恒)
2. 设置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环节五:学无止境,更进一步
1. 46克酒精(C2H5OH)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克二氧化碳及54 克水,试通过计算判断,酒精中是否含氧元素
2. 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那么在某一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以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为例展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