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2 15:0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问题1:“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于从何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问题2:在演进与强化的过程中包括着几对基本矛盾?
问题3:在明以前的封建历史进程中,统治者是怎样逐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
趋势 趋势 选官
制度


魏晋



君主专制的演进
(皇权vs相权)
三公九卿
1.汉初郡、国并行
2.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中书省制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vs地方)
郡县制
设节度使镇守边疆,结果造成藩镇割据局面
1.收将领军权于中央
2.分地方权利一分为三,强化中央管理
行省制
对地方控制逐步加强,权归中央
察举孝廉
科举制
九品中正
三省制
沿用郡县制
元:中书省制
中书省







皇帝
宰相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 。
到了宋朝,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据说,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坐着向宋太祖奏事,宋太祖借口眼睛昏花看不清,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从此,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59
材料三: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统领各部宰相权力扩大。
材料四: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从此撤销宰相。
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③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④胡惟庸骄横擅权。
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皇明祖训·序》
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
秦朝官制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思考: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说“有明(明代)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为什么?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宰:主宰;相:辅助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2)废丞相的影响:
积极:
消极:
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A.加重皇帝政务负担, 影响办事效率。
B.皇权缺少制约机制,社会兴衰完全维系在皇
帝身上,君主独裁专制强化,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
明太祖
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411件。
问题探究
设置殿阁大学士为顾问,很少参决政事,大事由皇帝做主
2、内阁的出现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 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 盛
(1 ) 内阁的形成过程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X(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Y(地位上升情况)
O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张居正
明中期以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它是否危及到皇权?为什么?
明中期后,内阁的权力虽然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但他的批复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所以,内阁的设立并未危及皇权。
内阁首辅==宰相
?
“部权尽归宰相”
“部权尽归内阁”
皇帝……命那些大学士在每一个奏章或案件上,签注意见,写出对该事的分析和应如何反应的建议,甚至皇帝颁发命令的草稿,都一并拟好呈上。——当时术语称为“票拟”和“条旨”。皇帝即根据这些签注,加以批示。于是,不久之后,大权遂渐渐滑入大学士之手。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内阁也成为没有中书省名义的中书省。
  内阁大学士有数人之多,并不是每一位大学士都可签注意见,必须资格最高,深得皇帝信任的人,此人即世人所称的“首相”——首席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一一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柏杨《中国人史纲》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 ??????????——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
张居正……死后,满门查抄,长子自杀,次子充军,全家饿死十多人,威震一时的首辅竟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不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内阁的性质:
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 机 处
南 书 房
内阁、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受到限制
皇权扩大
皇权到达顶峰
康熙
雍正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清朝的政治制度
皇太极
清初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原因:
2、措施: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
(1)康熙帝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集权于皇帝。
(2)雍正帝设军机处。
职责:
影响:
跪受笔录,下达给中央和地方执行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
解密军机处
材料1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 赵翼 《檐曝杂记·军机处》
军机处最初设置的原因是什么?
最初设置的目的是办理西北军务
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揽国家大事,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政务机构。
军机处
解密军机处
材料2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既然“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那是否说担任军机大臣的刘罗锅相当于宰相?
军机大臣不是宰相。军机处职责为“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决策权。
军机处
解密军机处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秦朝
建立
发展
强化
顶峰
汉—元
明朝
清朝
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
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积极、消极)?
合作探究
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落后,挨打!
人治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直接影响
a.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b. 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中国 西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封建社会晚期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早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过程
特点
影响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皇权不断强化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秦 汉至元 明清
本单元小结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废行省,设三司
行省制度
中央收政、财、军权
节度使
郡国并行;推恩令
郡县制
中央集权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趋势(特点)
南书房;军机处

废宰相,设内阁

中书省

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三省六部制

内、外朝制(任用身边人)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
朝代





建 立
演变发展
强 化
顶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