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课 后 训 练 提 能 达 标
课前要点梳理
非农产业
产业活动
经济
信息交流
河流
相对稳定
经济事物
一成不变
交通运输
政治文化
历史继承
人流、物流
交汇
入海
枢纽
商品集散地
高度集聚
商业
团
市中心
住宅
广泛
城市外围
经济活动
高大稠密
零售
昼夜差别
同心圆
扇形
皇权
宫殿
正六边形
大
少
远
小
多
近
×
×
×
×
√
√
课堂对点训练
首页
末页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9·浙江嘉兴期末检测)2018年,我国制订实施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示意图。完成1~2题。
1.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是( )
①经济发达 ②人口众多 ③地形开阔 ④两河交汇 ⑤矿产丰富 ⑥政策扶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⑥
解析: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处,没有位于两河交汇处,④错误;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不丰富,⑤错误;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是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地形开阔、政策扶持,①②③⑥正确。故C项正确。
答案:C
2.关于图中城市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规模大小与数量成正比
B.城镇等级低服务范围大
C.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D.城镇等级高彼此相距近
解析:城镇规模越大,其数量越少,A项错误;城镇等级低服务范围小,B项错误;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C项正确;城镇等级高彼此相距远,D项错误。
答案:C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3~4题。
3.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解析:通过读图分析,图中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林地分布在城区之间,并且面积较大,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B项正确;但这种布局延长了居民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联系,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因此A、C、D三项错。故选B。
答案:B
4.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风频图可知:物流园区应布局在交通便利、地租较低、面积较大的①处;而化工园区应布局在风频较小的③处或④处。但④处位于河流的上游,易污染水源,并且④处距离城市较近,易污染城区大气,因此化工园区布局在③处较合适。故选A。
答案:A
(2018·江苏淮安期末调研)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图示各城市中( )
A.容城县服务范围比石家庄小
B.天津的城市等级比石家庄低
C.安新县服务种类比天津市多
D.雄县的人口规模比天津市大
解析:容城县服务范围比石家庄小,A项正确;天津为直辖市,石家庄为河北省省会,天津的城市等级比石家庄高,B项错误;安新县服务种类比天津市少,C项错误;雄县的人口规模比天津市小,D项错误。
答案:A
6.与北京相比,雄安新区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
A.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B.生态环境优越、地价较低
C.发展历史悠久、知名度高
D.高等院校集聚、科技发达
解析:北京基础设施完善、发展历史悠久、高等院校集聚,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优越、地价较低,B项正确。
答案:B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解析:城市中心商务区土地价格最高,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地价最高的乙处,B正确。
答案:B
8.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解析:影响工业区位条件的因素很多,如交通、资源等,因此不能仅从人口密度判断工业区位条件最差,A错误;乙区地价最高,是中心商务区,B错误;丙人口密度最大,是住宅用地,C正确;丁若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高,D错误。
答案:C
(2019·天津卷)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如下图),回答9~10题。
9.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解析: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工业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有所增加,工业功能可能增强,A错误;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居民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的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明显增加,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正确;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工业用地比重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南部,说明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南部,C错误;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居住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中、北部,说明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中、北部,D错误。
答案:B
10.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该城市南部工业比重较大的区域扩展较快,工业向偏南区域集聚,相反,居住功能区域则向中、北部集聚,工业区与居住区向相反方向扩展,增加了人们去工厂上、下班的距离,交通压力增大,需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D正确。工业污染扩散,不仅要加强河流水质监测,而且还要加强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的监测,A错误。新建工厂较多,就业岗位增加,B错误。中心城区土地价格高,建设住宅的成本高,房价偏高,使居民生活压力过大,C错误。
答案:D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
A.同心圆模式 B.多核心模式
C.田园城市模式 D.扇形模式
解析:由图可知,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呈扇形分布,应该为扇形模式,D对。
答案:D
12.关于该城市功能区形成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场的布局受距城市远近的影响
B.甲处发展为石油化工城受资源因素影响最大
C.高低级住宅区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D.中心商务区的布局受交通因素和地理位置影响
解析:飞机场的布局受地形地质、水文、距城市远近、气候等因素影响,A对;石油化工城既有水污染,又有大气污染,石油化工城位于甲处,原因是这里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石化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大。图中没有显示与资源有关,故B错;高级住宅区布局在环境条件最佳的地方,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主要是收入差距等社会因素造成的,C对;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中心,受交通因素和地理位置影响,D对。选B。
答案:B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3~15题。
13.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对各城市的服务种类进行了明确限制。
答案:A
14.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解析:各城市分工明确,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
答案:B
1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解析:该地区城镇占地规模大于乡村,且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并没有提高乡村人口比重,A项错误;该地区的空间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人口集聚,增加人口密度,B项错误;该空间规划分工明确,各城市间的竞争较小,C项错误;“绿心”、环状城市群以及城镇之间绿地的规划等,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D项正确。
答案:D
二、综合题(共两道大题,共40分)
16.(20分)下图为“某城市用地及规划示意图”,该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图中河流以北和以西地区是生态保护用地,以东是城市用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老城区位于城市的西北部,最初在此设城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①______,③________。其中①规划在该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A、B、C、D四地中,适宜规划为化学工业园区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该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中,铁路对居民生活的主要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解析:(1)老城区在城市西北部,西北部有河流流经,可为城区提供水源,水运较便利。
(2)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根据现有城市规模和布局可知,①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人群,为商业区;②位于商业区外围,地价较低,交通便利,为住宅区;③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位置,为工业区。
(3)据题干可知该城市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A位于城市下风向和河流下游处;与主要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与原有工业仓储区相连,适合规划化学工业园区。
(4)根据图示:铁路穿城而过,所以造成城市南北联系不便和产生噪音。
答案:(1)临近河流,水源丰富,水运便捷
(2)商业区 工业区 市中心,交通便捷;接近最大消费人群
(3)A 处于城市下风方向和河流下游处;与主要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与原有工业仓储区相连
(4)铁路穿城而过;城市南北联系不便;铁路沿线产生噪音污染
17.(20分)(2019·江苏卷)某县地处平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下图为“某县城区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道路网络类型为________,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图中①地最适宜布局的功能区为__________,理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概括甲类功能区布局的相同点。(4分)
(4)指出该规划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方面采取的措施。(4分)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为方格状的网络类型,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联系,交通通达度高,四通八达,但是对角线之间不能直线到达,延长了对角线的距离,不方便对角线方向进行联系。(2)图中①地位于城市的外围,靠近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并且还靠近客货运总站,
有利于交通联系和人流物流的配送,可以布局仓储区。(3)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类功能区主要位于城市的外围,并且靠近交通线,交通通达度较高,该类功能区有可能是工业区。(4)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既要隔绝污染,又要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绿地,并且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减轻工业污染。沿河流地区有湿地分布,有利于调节湿度和温差。
答案:(1)方格状 交通分散灵活;不便于对角线方向交通联系
(2)仓储区 靠近公路和铁路且临近客货运总站,便于货物集散;地处城市郊外,地价低
(3)布局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
(4)工业与居住区之间有绿地隔离,并且绿地面积较大;沿河打造生态走廊。
PAGE
8(共33张PPT)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课 后 训 练 提 能 达 标
课前要点梳理
乡村
城市
上升
第二、三产业
城市用地
产业结构
工业化
生产生活
对外开放
农业人口
服务业
服务业
劳动力
早
高
慢
逆城市化
衰落
边缘
卫星城
晚
低
快
虚假
工业化
城市数量
城市化水平
产业化
非农产业
工业化
自然资源
大中小
基础设施
√
√
×
×
√
√
课堂对点训练
首页
末页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9·山东烟台模拟)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城市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男性20~59岁、女性20~54岁)的变化趋势(含预测)。据此完成1~3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2010~2050年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
B.2040~2050年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
C.2010~2050年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
D.2010~2050年城镇总人口一直多于农村总人口
解析:劳动力人口=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可知,图示期间全国劳动人口比重在减少,A正确;在全国劳动人口比重减少的前提下,城镇劳动人口比重增加,说明农村劳动人口比重减少,C错误;2040~2050年,城镇总人口增长缓慢,城镇劳动人口比重基本无变化,说明城镇劳动人口增长缓慢,城镇非劳动力人口缓慢减少,B错误;2010年的农村总人口多于城镇总人口,D错误。
答案:A
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 )
A.2038年 B.2040年 C.2047年 D.2050年
解析:由材料可知,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城市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城镇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结合图示计算我国204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67.3%,205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73.6%,因此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发生在2040年与2050年之间,故选C。
答案:C
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 )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 ②提高制造业水平 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④延迟退休年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读图可知,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低于50%,人口红利消失,因此我国应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②④正确;我国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①错误;农业方面应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科技,提高机械化水平,而不是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③错误。C正确。
答案:C
(2018·广西桂林十八中学期中)下图为“贵州和江苏2007~2016年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
4.与江苏相比,贵州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表现为( )
A.起步晚、水平低、目前速度慢
B.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快
C.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慢
D.起步晚、水平低、目前速度快
解析:江苏是沿海省份,经济水平高,贵州经济水平低。与江苏相比,贵州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表现为起步晚、水平低,2011年后,城市化速度比江苏快,D项正确。
答案:D
5.导致江苏、贵州两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地域文化
C.地形地势 D.城市布局
解析:江苏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贵州是内地经济落后省份。城市化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导致江苏、贵州两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A项正确;地域文化、资源状况不是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B、C两项错误;城市化水平影响城市布局,D项错误。
答案:A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 )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大多低于美国,A错;美国后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B错;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D错。
答案:C
7.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解析:2030年与2000年相比,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错;美国城市环境质量好转,B错;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对;中国——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加,D错。
答案:C
(2019·4月浙江卷)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完成8~9题。
8.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次产业比重之和为100%,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只能是①,②③④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故选A。
答案:A
9.图中折线反映了( )
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C.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正相关
解析:①为城镇人口比重,图中④所占比重最小,应为农业(第一产业);②③比值较高,应为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则②为第三产业,③为第二产业。图中城镇人口比重上升,A错误;第一产业比重略有降低,但是由于总产值升高,第一产业产值不一定降低,B错误;第三产业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为正相关的关系,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C正确;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呈负相关,D错误。
答案:C
读“某地区发展变化数据表”,回答10~11题。
项目 1950年 2010年
甲 城市数目(个) 1 5
乙 工业总产值(万元) 12 176 500
丙 城市人口(万人) 12 65
丁 城市人口比重(%) 2.7 45.6
10.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城市化表现为城市人口数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数目增加,工业总产值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故选B项。
答案:B
11.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解析:因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适应,而出现城市化问题,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因城市交通便利,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开始从市区迁移到乡村和小城镇。逆城市化与C项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空间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若甲、乙、丙代表该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则其发展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是中心区人口不断减少,而郊区人口不断增多,故B项正确。
答案:B
13.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
A.城市用地规模逐渐缩小
B.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少
C.市中心人口逐渐向外扩散
D.城市人口总数不断减少
解析:由图可知,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市中心人口逐渐向外扩散,C项正确。
答案:C
读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4~15题。
14.1975年,与英国相比,巴西城市化特点是( )
A.城市环境质量更高 B.城市化水平更高
C.城市化速度更快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英国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速度较慢;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化速度较快,故1975年,与英国相比,巴西城市化特点是城市化速度更快,C项正确。
答案:C
15.1950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城市环境恶化 ②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④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据图可知,1950年以后,英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城市环境恶化和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综合题(共两道大题,共40分)
16.(20分)(2019·内蒙古集宁一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1997~2010年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排名(港、澳、台无统计)。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4分)
(2)由材料一可知,图示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呈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级行政区大多分布在________,试分析其原因。(6分)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2分)( )
A.城市化基础水平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迁入率高
(5)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居14位,但城市化率排名较高,试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4)C
(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中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17.(20分)阅读下列有关城市化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国际社会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提出的现代城市化新概念,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两方面,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1)据图甲,归纳我国1950年到2005年城市化进程的特点。(5分)
(2)据图甲和图乙,比较中国和英国2005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5分)
(3)据图丙和图丁,比较发达国家和中国1950年以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差异。(5分)
(4)归纳分析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一产业的发展?说明理由?(5分)
答案:(1)195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经济城市化(率)水平高于人口城市化(率)水平。
(2)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其经济城市化率和人口城市化率均高于中国;英国经济城市化率与人口城市化率二者的差异程度相比中国二者的差异程度小。
(3)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贡献度持续加大,而第二产业的贡献度不断下降;我国第二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上升,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下降。
(4)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同时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PAGE
8(共31张PPT)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课 后 训 练 提 能 达 标
课前要点梳理
热岛效应
富营养化
干扰和破坏
建设
一
二、三
非农业
城市
自然
人工
分散
集聚
地方文化
传统文化
工业
交通
居住
就业
主导
辐射带动
人居环境
信息化
×
×
×
√
√
√
课堂对点训练
首页
末页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8·北京101中学期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该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据此完成1~2题。
1.合肥市城镇化进程过快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就业困难
C.住房紧张 D.交通拥堵
解析:选项中的四项都属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只有大气污染属于环境问题,故A项正确。
答案:A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对当地的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增加 ②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③工业化进程加快 ④土地利用方式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干预自然最强烈的地区,城市化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①错误;农业用地向工业和建筑用地方向转变,④正确;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因此地区城镇化会造成工业化进程加快,③正确;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第三产业比重上升,②错误。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9·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解析: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折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故选B。
答案:B
4.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不透水面的增加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①错误,④正确;城市不透水面增加,路面硬化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地面温度升高,②正确;不透水面增加破坏了城市市区动植物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会减少,③错误。故选C。
答案:C
(2019·广东汕头期中)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下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水汽蒸发减少 B.大气降水量减少
C.地表径流增加 D.地表水下渗增加
解析: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可以滞留大量雨水,增加城市地表水的下渗能力,D项正确;提高下渗比重,减少地表径流比重,C项错误;使得地表水汽蒸发量增加,A项错误;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降水量增加,B项错误。
答案:D
6.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的主要目的是( )
A.隔离人行道和车道 B.美化环境
C.缓解城市内涝 D.灌溉绿化带
解析:根据上题结论,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增加城市地表水下渗,提高地表水的下渗比重,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缓解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威胁,C项正确;隔离人行道和车道,美化环境和灌溉绿化带都是“植生滞留槽”的作用,但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城市内涝,A、B、D三项错误。
答案:C
降雨损失量是指降雨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读图,回答7~8题。
7.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 )
A.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直线上升
B.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
C.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大
D.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多
解析:A项“直线上升”错误;C项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小,错误;D项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损失量最小,故转变成地下径流量最少,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8.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是( )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 ②疏浚河道 ③发展城市道路 ④完善排水系统 ⑤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疏浚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答案:D
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这种现象称为“城市渠化”。据此完成9~10题。
9.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城市渠化现象是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不能改善城市供水条件,A项错误;硬化河堤,增加了休憩娱乐场所,B项正确;不能提升内河航运能力,C项错误;明渠不是用来排污的,不会增强排污排涝能力,D项错误。
答案:B
10.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河道取直,加剧侵蚀,水质恶化
D.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解析:河堤、河底硬化,河流流速加快,A项错误;河底硬化,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B项正确;河道取直,侵蚀减弱,水流加快,水体更新快,水质较好,C项错误;硬化河堤、河底,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下降,D项错误。
答案:B
近来,一个词很热,它就是“广场舞”。一面是挥汗如雨、激情四起的舞者,另一面是饱受折磨、不堪其扰的居民,甚至有些地方矛盾激化。据此回答11~12题。
11.“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 )
A.城市污染严重
B.城市化水平过快
C.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D.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
解析:“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人们缺少休闲、娱乐的场所,D项正确。
答案:D
12.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离居民区较近,噪音扰民
B.城市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C.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D.城市环境恶化
解析: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广场舞场地离居民区较近,噪音扰民,A项正确;城市人口素质不是矛盾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城市居住用地紧张、城市环境恶化与矛盾关系不大,C、D两项错误。
答案:A
13.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 )
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
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
解析:优化城区雨污管网可以针对性及时对城区积水排放;扩大湖区面积可以增加蓄水量,从而减少城区积水现象;疏浚城区河流水道可以及时排放城区积水;而加高城区防洪大堤,对城区积水形成的内涝没有影响,不能加快城市积水的排泄,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读地理漫画图,完成14~15题。
14.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解析:图示反映城市的灰尘和油污多,即环境污染严重,故D项正确。
答案:D
15.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城市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是工业发展,因此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可以减小或分散污染,故B项正确。
答案:B
二、综合题(共两道大题,共40分)
16.(20分)城市改变我们的生活。200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地区分布、就业领域及文化水平的比例如下表:
表一 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 比例(%)
小学及以下 22
初中 64
高中以上 14
表二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地区分布
地区 比例(%)
东部地区 57
西部地区 18
表三 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领域
就业领域 占总数(%)
工业、交通、运输业 34
服务业(包括垃圾清运等) 15
商业服务业 10
其他 41
(1)进城农民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进城农民从事的主要是________密集型的工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城市化改变了当地的人文环境,请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方式方面分析有怎样的改变。(6分)
①产业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土地利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化改变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从温度、生物等方面分析有怎样的改变。(6分)
①对温度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生物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东部多于西部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城市劳动力需求少于东部地区
(2)劳动 大多数进城农民文化素质低,只能从事对体力要求较高而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
(3)①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②由以农业用地为主转为以建设用地为主
(4)①“热岛”效应(温度升高)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17.(20分)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年) 降水量(%) 蒸发量(%)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1960 100 40 12 48
2012 100 27 41 32
(1)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10分)
(2)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10分)
答案:(1)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2)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