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3.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二、教学重难点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认识物质是可分的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的知识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的,比较抽象,教师主要通过活动对物质结构的分析,利用排除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一种合适的物质结构模型。
2.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模型后,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愿望,并能发现一些生活中有关的现象,顺势利导借助课件和实物,这样学生就较容易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四、课堂教学过程(合作、探究、展示)
1.复习知识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引出问题
摩擦起电的电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前面讨论的分子和原子可不带电啊。
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而这些粒子有的是带电的。
3.探索更小的微粒
4.1897年,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带负电荷),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带正电荷)组成的。
5.分子由原子组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带 正 电,电子带 负 电
通常情况下,核内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知道了组成,那原子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6.原子结构的几种模型
汤姆生(英)
1911 卢瑟福(英)
7.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电子受原子核吸引高速运动
原子核半径约为10-15m
如果把原子比作乒乓球
那原子核只有针尖般大小
8.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设计模型说明)
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的原子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等量的正电。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9.WWW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玻璃棒的原子束缚电子的本领较丝绸___弱_。玻璃棒__失去___电子而显示带__正__电;丝绸__得到___电子而带等量的__负_电。
10.WWW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橡胶棒的原子束缚电子的本领较毛皮__强___。橡胶棒__得到___电子而显示带__负__电;毛皮__失去__电子而带等量的__正__电。
11.原子核能不能再分?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原子核是由 质子 和 中子 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
12.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一系列高能物理实验均证实了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13. 参照图7-18完成粒子的家谱
14.世界上最小的电影(5000个原子友情出演)
15.高能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1990年7月21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通过验收
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是一种将质子加速对撞的高能物理设备,英文名称为LHC(Large Hadron Collider)。它是一个圆形加速器,深埋于地下100米,它的环状隧道有 27 公里长,因此走完全程要花4个多小时。
它坐落于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又名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横跨法国和瑞士的边境。
五、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中知识点基本达成,课程目标明确,够利用双面胶的演示实例,突破摩擦起电本质的难点。课程后期的原子电影视频能够体现前沿科技,联系生活,了解科技与生活。课堂容量大,满足学生求知欲。
课堂中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1、双面胶演示实验安放位置不恰当,应让学生先结合书本内容进行思考,遇到障碍后,借助该实验突破难点。2、课堂思路不明确,跳跃性较强,应按照物理微粒发展史展开,更加符合学生思维方式。3、加速器简单提出即可,不需要延伸过多。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展示的机会偏少,参与性不强。
结合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1、改进双面胶实验的方法,妥善安排顺序,利用更为恰当的比喻和指向性更强的设问,解决难点。2、明确物理学发展思路,让学生具备发展的思维和批判性的眼光。3、加入太阳系的图片与原子结构图进行类比,更好理解原子结构。4、让每个学生在学案上完成粒子家谱,这样比在黑板上展示普及面更广。5、学生已经准备好材料,就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展示出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6、着重介绍卢瑟福,让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名人及物理学发展史。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