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自由随性、精炼的语言风格,赏析文中精彩的描写句;
2.体会作者在文中传递的敬畏自然的精神内涵。
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身体的状况: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身体状况 内心感想
高原反应
发烧疼痛
担心影响心态
感叹自然伟大
摔伤恶心
呼吸困难
凄凉无奈
我要死了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
似乎已经衰竭
想象长江的故事
正向
正向
悖反
悖反
语言特点
平实、自由、随性、亲切
精心锤炼
幽默风趣
赏析句子: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4.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修辞、词语、内容、情感)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表现了作者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2.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山比作精雕细刻的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山的精美,?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漫不经心” “懈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阳光和风人的情态,又把风对冰山的吹蚀想象成刻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和风千万年造就了美丽的冰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歌颂。
4.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凌比作流苏,又比作披肩长发。?表现了冰窟中形状各异的冰体的奇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敬畏
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人
自然
征服
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
——马丽华《渴望苦难》
《第三极》
再见(共17张PPT)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预习自测·字音
棱角( ) 骤然( ) 虔诚( )
恭顺( ) 蠕动( ) 凄凉( )
懈怠( ) 敦实( ) 蜿蜒( )
消长( ) 漫溢( ) 演绎( )
眩晕( ) 黧黑( ) 劲旅( )
熠熠烁烁( ) 接踵而至( )
léng
zhòu
qián
gōng
rú
qī
xiè dài
shi
wān yán
zh?ng
yì
yì
xuàn
zh?ng
yì shuò
lí
jìng
预习自测·词义
骤然:突然,忽然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消长:减少和增长
接踵而至:形容人和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现在眼前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也说漫不经意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和善于捕捉景物神韵的写景特点。
了解作者
作者:马丽华
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第五自然段)
请大家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脉络
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各拉丹冬雪峰
冰塔林
冰山
冰窟
神圣雄伟
浩浩苍苍,奇美令人眩晕
精雕细刻
温暖,晶莹洁白
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移步换景
视频
让我们带着美的感受,再读第二部分写景段落。
(思考:作者写景又不单单是写景,就像文中所说“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作者为这“奇景”寄存了怎样的精神?)
景物描写特点之捕捉神韵
第五段: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第十段: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第十一段: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第十一段: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基于对这种类乎万物有灵自然崇拜色彩的雪山精神的耳濡目染,使马丽华在下笔描绘雪域风物的时候,尤其善于捕捉它们内在的神韵”
——王社良
特点:写景时往往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
作用: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引发读者的遐思,能更好的沉浸到文章的境界中。
小结
1.各拉丹冬的雄伟,圣洁,瑰奇;
2.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善于捕捉景物神韵的特点。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