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第三册《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第三册《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2 13:0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 .理解作者面对贬谪所表现出的方正高洁的气节、淡泊宁静的心态、豁达自适的胸怀。
3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官至翰林学士,遇事敢言,因此屡遭贬谪。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的优秀作家之一。诗文风格平易朴实,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著有《小畜集》《承明集》等。
背景展示
本文写于王禹偁第二次贬官期间。公元997年,刚即位的宋真宗把他召回京师,结束了第一次贬谪生涯。但是,他依旧直言敢谏,不畏权贵,跟宰相张齐贤、李沆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时隔一年,正当千家万户送旧迎新、京城内外爆竹声声之时,王禹偁再一次“拜受”了贬官诏令。第二年暮春三月,他怀着无限的怅恨离开了开封。公元999年的中秋佳节,身在湖北黄州的王禹偁,眼望着溶溶月色,禁不住千思万虑涌上心头,奋笔写下了此文,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庄重自持的思想情操。
“记”是一种写景散文,它主要杂记山水风光或名胜古迹。这种文体有时又类似说明文,即重在向读者介绍说明风景特点等;有时还可写成游记一类。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说明、议论。
解题

大者如椽(chu?n) 子声丁丁然(zhēng)
被鹤氅(chǎng)衣 刳去其节(kū)
雉堞(dié)圮(pǐ)毁 平挹(y? )江濑 (lài)
幽阒(qù)辽夐(xiòng)
仅十稔(rěn) 嗣而葺之(qì)
注意字音
注意:
1、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
2、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
一、朗读第一段,疏通文意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椽:椽子,架在屋顶承受屋瓦的木条。
刳:削剔,挖空。
陶瓦:用泥烧制的瓦。
比屋:挨家挨户。比,紧挨,靠近。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比屋皆然
重点字词
古义, 紧挨;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竹工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破开 
写用竹瓦代陶瓦,价廉工省,为下文详写竹楼作铺垫。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探究第一段
注意:
1、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
2、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
二、朗读第二段,疏通文意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子城:城门外用于防护的半圆形城墙。
雉堞圮毁:城上矮墙倒塌毁坏。雉堞,城上的矮墙。圮毁,倒塌毁坏。
吞:容纳。挹:舀,把液体盛出来? ,这里有收取意。 濑:沙滩上的流水。
幽阒辽夐:幽静辽阔。幽阒,清幽静寂。夐,远、辽阔。
助:助成,得力于。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 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重点字词
蓁莽荒秽:“蓁”通“榛”,“蓁莽”为丛生的草木
夏宜急雨:名词用作动词,下急雨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名词作状语,在夏天 
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宜鼓琴,琴调虚畅: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眺
不可具状
古义: 描述。
今义:形状,样子。
1、本段连用六个“宜”写竹楼之声,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这些声音有怎样的共同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 性格特点?
(1)分别从六个方面写的,即听急雨、听密雪、弹琴、吟诗、下棋、投壶。
(2)这些声音的共同特点是共鸣如乐,和谐宜人,清脆悦耳。
(3)写听急雨、听密雪反映了作者性情闲适恬淡,与自然融为一体;写弹琴、吟诗、下棋、投壶,则反映了作者情趣高雅,超凡脱俗。
探究第二段
从声音角度更能体现竹楼的独特之处,由于竹的共鸣效应,竹楼里的音响效果不同寻常,作者认为这些和谐宜人的美妙声音“皆竹楼之所助也”,体现作者对竹楼的喜爱,及作者恬淡高雅的志趣;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竹楼环境的清幽宁静,这正是作者选择在“雉堞圮毁,蓁莽荒秽”的偏僻角落里修建竹楼的原因所在,那就是——寻求宁静,可见作者虽身处困境,心灵却依然平静,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持守高洁的气节和处变不惊、淡泊宁静的心态。
探究第二段
2、 作者在描写竹楼视听之美时,为什么略写所见之景,而侧重于从听觉角度来写声音?
注意:
1、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
2、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
三、朗读第三段,疏通文意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
被:通“披”,披着
第:只,仅仅
胜概:美好的生活状况。胜,美好的。概,状况,此指生活状况。
齐云、落星:均为古代名楼。
井干、丽谯:亦为古代名楼。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重点字词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被通“披”,覆盖
公退之暇
古义: 回家。
今义:向后移动(跟“进”相对)。
1.从课文第三段中, 从作者的闲居生活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形象?
身披鹤氅,头戴华阳巾 (隐士)
读书,赏景,饮酒,品茶,送夕阳,迎素月(高雅淡泊)
是一个超然尘世之外,与自然为伍、与日月相伴的作者形象,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而豁达自适的乐观情怀和对名利纷扰、富贵宦达的厌弃。
探究第三段
(1)对比衬托。四大名楼高大华丽,却是藏污纳垢之处,我之竹楼虽然简陋,却尽显高雅;声色歌舞乃昏庸权贵和俗夫之事,非骚人之事;骚人自当持守高洁。于对照之中,再显作者淡泊的志趣。
(2)象征手法。四楼之高大华丽象征着朝廷的腐败,而竹楼却是当下作者自身地位的写照,作者的地位虽如竹楼一样卑小,却拥有竹的高洁、狷介、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
探究第三段
2、本段中,作者写四大名楼的意图何在?
注意:
1、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
2、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
四、朗读第四、五段,疏通文意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稔:谷子一熟叫作一稔,引申指一年。
又入西掖:指回京复任刑部郎中知制诰。西掖,中书省。
嗣而葺之:继我之意而常常修缮它。嗣,接续、继承。葺,修整。
庶:表示期待或可能。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
重点字词
自翰林出滁上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
古义: 由京城到外地任职,文中指贬为外任。
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
古义:志趣相同。
今义: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是埋怨之语,四年之间,奔走不暇,可谓命运多舛,透出作者淡淡的无奈与哀怨;也是旷达之语,虽命运多舛然居竹楼一日,就当持守淡泊清雅一日,不必忧虑竹楼之朽。
“庶斯楼之不朽也”则是对后人的深沉嘱托,也是旷达语。天下际遇坎坷却不肯流于世俗丧失品格的贤士很多,竹楼为我所建,也会为天下同命运的贤士所珍惜。若后人知我修建竹楼的良苦用心,修葺使它不朽,那么无论“我”今后命运如何,都无可遗憾了。作者力图以自己在艰难中对淡泊清高的执着去感动天下贤士,希望竹楼不朽,贤士的精神不朽!
探究第四段
本段中,“岂惧竹楼之易朽乎?”与“庶斯楼之不朽也”是否矛盾?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为什么以竹子﹑竹楼为描写对象?
竹中空、 有节、 挺拔
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
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它常用来表现狷介人格,展露隐逸意趣。
王禹偁被贬黄州,他借竹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竹、赞美竹,而是描写以竹所构建的竹楼,实际上是他的“心灵宅宇”表现自己刚正不阿的傲岸性格。
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比风。
拓展 竹颂
咏竹 (唐?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咏竹五首【其四】明 ?憨山德清
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
一林寒吹发,清夜伴松涛。
新笋歌 (明?岳岱)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比风。
      
咏竹诗
小结 文章思路结构
建竹楼 (1)就地取材 建于城隅
竹楼视听之美?(2)
享竹楼 (2—3) 竹楼闲居之乐?(3)
竹楼环境之雅?(3)
议竹楼 (4)不惧竹楼易朽 庶斯楼不朽
小结 文章思想内容
刚正不阿的精神气节
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以竹衬托—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的手法.(竹子是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 借竹子、竹楼抒发作者情怀: 身处逆境 持守淡泊 庄重高洁)
2、清丽自然的语言.(与竹之素淡高雅相契合)
3、骈散结合的句式.(整齐和谐之中见参差,使语言更加自由流畅.)
文章艺术特色
拓展阅读 淡?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极像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
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入世让它们踌躇满志,灿烂而虚无的诱惑令它们不惜一切、倾其所能。甚至动物。几只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妈妈的乳头。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一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抓住土壤,变成屈曲盘桓的藤萝,向百鸟献媚,与昆虫讲和,向风霜妥协,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骨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因为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本性上的宽容与谦逊,也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睿智。他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好友促膝长谈、开怀畅饮,在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和清风明月的和唱中,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那一节节空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的颜色——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萌,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蓝。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