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通用版本 高三年级
专题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生态文明之美丽中国
2020年5月21-22日“两会”召开。每年两会,“绿水青山”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两会上的“生态热度”,正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的生动缩影。生态文明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事关全面小康社会成色。“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由此更能理解,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一季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不容乐观。抓紧复工复产,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压力不小、担子很重。面对艰巨的任务、复杂的态势,要不要突破生态红线保GDP增长?困难再大,也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发展。只有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实现经济与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新路子,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才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一、农耕文明
1.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
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但其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2.古代儒家、道家的环保思想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良性生态循环等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顺应”自然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1)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 ,这里所谓的天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人、天、地、万物与自然都是一体的,保持和谐相通。历代思想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使“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环境危机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强调儒家的天人合一,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儒家的“可持续”思想
孔子曾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我们知道,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他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道德要求的高度。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非常反对对山林的过度采伐和对鱼虾的滥捕滥杀,这体现了古人伟大而朴素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质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3)儒家思想把环保理念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
儒家思想认为如果统治者不能有效的实行环保则“不可以为天下王”。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专门谈如何做国家领导人。里面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大概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便以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4)道家的“顺天”和“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对中国古代保护坏境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 虽然各有不同的主张,但都有一个的共同点,那就是均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思想。“和谐”观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仁厚的心胸和博大的情怀,这对保护自然环境、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工业化时代的生态保护
1.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而且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煤炭成为工业文明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石油开采和炼油业的飞速发展,近代石油工业开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二战后,原子弹、氢弹的制造成功揭开了人类使用核能的序幕。
2.罗斯福新政: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水利工程、整体规划粮食生产等。
3.赫鲁晓夫改革:大规模垦荒,耕作粗放,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自然规律。
4.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如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下发展科技;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的生态保护
知识经济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经济,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的创新和技术创新,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四、现代中国的环境问题
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不健全。
(1)涉及教材知识点:必修二,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工业革命,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思想中的生态保护理念。
(2)高考可能考查的角度:
①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
②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
③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B.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热点押题]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发展,自然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是呈现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天然植被破坏”无关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天然植被破坏”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不是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B项;农具改进或者农业耕作技术不会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2020年晋冀鲁豫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下表是古代帝王某些诏书布告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内容或主张。据此可知,当时的统治者
A.顺应社会发展,使得时令观念深入民心
B.重农抑商,关注民生爱惜民力
C.尊重自然规律,拥有朴素生态环保理念
D.节制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经济思想。根据图表中列举的古代帝王在诏书中布告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内容,可知两汉帝王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促进农桑耕植,因时耕种,维护民生,因此涉及环境保护的多个方面,蕴含了有益的生态保护理念,故C项正确。A项中的“时令思想深入人心”不正确;B项中的“爱惜民力”、D项中的“节制利用”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3.王祯《农书》卷十一:“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渰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虽有水旱,皆可救御。”材料反映了( )
A.开发围田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B.开发围田是人地矛盾紧张的产物
C.开发围田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D.开发围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开发围田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自然灾害频发(如水灾),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开发围田,增加农田面积,主要是因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紧张,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其有力之家”可得民间自行开发,而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答案】C
【解析】 1853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是真实的,并没有夸张和虚构,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文明的弊端,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要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弊端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的描述只是环境污染,而不是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故D项错误。
5.(2019·山东潍坊一模)1987—1988年,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农民称之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家奋力奔小康”。与此同时,乡镇、村级集体办的较大企业出现了“迎头赶上”的新趋势,其数量日渐增多。这( )
A.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
B.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C.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
D.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答案】C
【解析】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改革开放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工业化,排除A项;乡镇企业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解决了”说法太绝对,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
6.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
A.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D.对人类贪欲的遏制
【答案】C
【解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但工业化生产带来了煤等能源的消耗和废水、浓烟等环境污染,故材料作者的主张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担忧,故C项正确。
8.(2020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上学期新起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区域是我国历史上森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但从明代尤其永乐迁都之后,随着这一地区冶铁、采木烧炭等行业的发展,很多地方“斧斤如雨,喊听震天”,导致明中后期许多地方“山场树木砍伐尽绝,以致今柴炭价贵”。明朝政府一直对皇陵山脉、名山、边境执行禁伐政策,但很多时候对于盗砍边林树木者“沿边守备操防,不惟不能禁约,且索斧锯等钱,通同卖放。”
——摘编自暴鸿昌《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采伐与禁伐》
料二 中世纪时期,英格兰至少有400万英亩林地。随着16—18世纪进步观念不断被英国人接受,砍伐森林被视为征服自然、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合理行为。这一时期,英国森林覆盖率不断下滑,到1800年,英格兰与威尔士总共还有不超过200万英亩的林地。1875年,议会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提出:新森林地区作为英格兰唯一幸存的原始森林,应该加以保护。187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森林法案》。1878年《埃平森林法》的通过制止了对埃平森林的圈占,并在四年后对公众免费开放。
——摘编自李鸿美《崛起的代价:16—18世纪英国森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明代长城地区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明代相比,16—18世纪英国森林覆盖率下降的不同原因,并概况19世纪中后期英国森林保护措施的特点。
【答案】(1)原因: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禁伐范围有限(或禁伐出于政治军事目的);禁伐措施执法不严。
影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不同原因:国内圈地运动的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带动造船发展;早期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近代进步主义思想的影响。
特点:国家主导;通过立法进行保障;与培养民众环保观念结合。
【解析】(1)关于原因,材料“冶铁、采木烧炭等行业的发展”,可见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材料“明代尤其永乐迁都”,可联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材料“一直对皇陵山脉、名山、边境执行禁伐政策,但很多时候对于盗砍边林树木者……不惟不能禁约,且索斧锯等钱,通同卖放”,可见禁伐范围有限,且禁伐措施执法不严。关于影响,可以从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引发社会问题等方面归纳。
(2)关于原因,由材料“16-18世纪”,当时英国圈地运动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带动造船业发展,而造船业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早期工业的发展,也要消耗大量木材;而推动英国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活动,也与流行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和近代进步主义思想相关。关于特点,由材料“议会下议院特别委员会”,可见国家主导;由材料“《新森林法案》”“《埃平森林法》”,可见通过立法进行保障;由材料“制止了对埃平森林的圈占,并在四年后对公众免费开放”,可见与培养民众环保观念结合。
(2019·四川内江一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服不锦绮”“服布素”。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百姓着装也“俗尚日奢”。饮食方面,明初“筵不尚华”,自天顺、成化后,官僚和商人阶层品尝山珍海味,一桌酒席花费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是屡见不鲜,普通人家亦“有客必设专席,餐必丰腆”。按洪武年间礼制,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涂饰彩色;器皿不得描金,只能用铜、铁。明中期后,这些规定皆被突破。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家庭拥有小汽车在30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文化方面,2011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中国不足5本。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答案】 (1)变化:从俭约(或朴素)、刻板到奢侈;“违礼逾制”。背景: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刺激人们追求消费享乐。
(2)积极影响:有利于培育中国人自由、平等的现代意识;有利于改变陋习,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任答四点即可。)
(3)评析: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国人在年人均读书量和人均购书量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