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2.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算理,掌握估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理解在计算过程中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9页例2、“做一做”和第50页“练习十一”的第1、2、3、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列竖式计算。13×13= 11×1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和笔算时要注意的事项。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进位的笔算乘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进位的笔算乘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例2及情境图,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1.(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读题分析题意,找出提供的数学信息及所求问题。(2)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为48×37。2.引导学生探究48×37的计算方法。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交流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多名学生汇报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全班订正,教师归纳板书:方法一估算。48≈5037≈4050×40=2000(盒)引导学生发现在估算时把48、37估大了,估算的结果也变大了,所以一共需要的酸奶要比2000盒少一些。方法二笔算。笔算时,相同数位对齐,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7去乘48,根据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8乘7的积是56,向十位进5,7乘4得28,再加上进位的5得33个十,即330,合起来是336;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3去乘48,30乘8得240,积的十位上是4,向百位进2,3乘4得12,加上进位的2得14个百,即1400,合起来是1440。最后将336与1440相加。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2)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计算时,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4.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图从真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在学生探究笔算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估算,在提高估算能力的同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课堂中,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理解算理,探究算法这个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5课时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3.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重点:用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明确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3页例4、“做一做”和第55页“练习十二”的第6、7、8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运算。口算。12×5= 14×5= 22×4=69÷3= 125÷5= 100÷4=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4及情境图,引导学生探索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1.引导学生观图读题,说说其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已知条件:(1)60人平均分成2队。(2)每队平均分成3组。所求问题:每组有多少人?2.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探究及解答。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各组选派代表汇报解答思路和结果,全班订正,教师板书:方法一用连除解题。可以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用除法计算;再求出每组有多少人,也用除法计算。 方法二用乘除混合运算解题。也可以先求出2队一共分成几组,用乘法计算;再求每组有多少人,用除法计算。 3.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小结:(1)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连乘解决问题的思路相似,都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是总数÷份数=每份数。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6题。3.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7题。4.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8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教学这一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第1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整十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经历探索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计算过程,掌握其口算方法。3.培养积极思考、大胆探究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整十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口算。难点:正确处理在积的末尾添0的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1页例1、“做一做”、第42页例2、“做一做”和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小立方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说出算理。口算。2×3= 5×4= 6×5=20×3= 50×4= 60×5=提问:观察这两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先尝试计算,再交流汇报,全班讨论订正。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口算乘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算理。(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式为15×3。(2)引导学生探究15×3的口算方法。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先把15分成10和5,再用3分别乘10和5,即10×3=30,3×5=15。最后将乘得的积加起来,即30+15=45。方法二列竖式计算。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来的1个十,就是4个十。(3)引导学生探究150×3的口算方法。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口算。150可以分成100和50,100×3=300,50×3=150,300+150=450,所以150×3=450。方法二末尾添0法。先将150中0前面的数和3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因为15×3=45,所以150×3=450。2.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探究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例2(1),理解题意并列式为6×10。(2)引导学生探究6×10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根据表内乘法计算。6×9=54,54+6=60,所以6×10=60。方法二末尾添0法。6×1=6,1后面有一个0,就在积的后面添1个0,6×10=60。(3)引导学生完成例2(1)下方四个口算,发现规律。发现:一个数乘10等于用这个数乘“1”,再在所得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4)引导学生阅读例2(2),理解题意,并列式为12×20。(5)引导学生探究12×20的口算方法。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口算。10×20=200,2×20=40,200+40=240,所以12×20=240。方法二末尾添0法。12×2=24,12×20=240。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9分钟)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1、2题。4.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学新课时,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口算算法。第2课时 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6页例1、“做一做”和第47页“练习十”的第1、3、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整十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4×3= 13×20= 30×200=学生试算,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口算乘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例1,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并列式。已知每套书有14本,买了12套,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就是求12个1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4×12。2.引导学生探究14×12的计算方法。学生先尝试解答,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算法。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交流计算结果,全班订正。教师归纳并板书:方法一利用拆分一个乘数的方法计算。如图所示,把12套书平均分成3份,先求1份的本数,再求3份的总本数。方法二利用数的组成计算。方法三用竖式计算。笔算时,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14得2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个十,即140,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计算过程如下: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依次去乘另一个乘数的各数位上的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的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题。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题。4.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外,还适当地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教学时还注重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好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第4课时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解决“连乘”问题的策略。难点: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2页例3、“做一做”和第54页“练习十二”的第1、2、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用乘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列式计算。小明每天喝3次水,每次喝2杯,他一天喝几杯水?五天喝几杯水?学生先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和方法。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3及情境图,引导学生用连乘来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观图读题,获取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已知条件:(1)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2)每箱12个。(3)每个保温壶卖45元。所求问题:一共卖了多少钱?2.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探究及解答。学生尝试根据数据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同桌之间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方法一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卖了多少钱,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分析: 方法二可以先求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同学们能说说如果知道数量和单价,如何求总价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并归纳:总价=数量×单价。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1题。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2题。4.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把握由旧知过渡到新知,让学生从解决两个一步应用题转化成两步解决应用题,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