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INCLUDEPICTURE"作家作品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八下语文课件\\需要用的文件\\八下语文Word文件\\教用\\作家作品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柳宗元.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八下语文课件\\需要用的文件\\八下语文Word文件\\教用\\柳宗元.TIF" \* MERGEFORMATINET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有所寄托,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传世。《小石潭记》为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
INCLUDEPICTURE"背景资料.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八下语文课件\\需要用的文件\\八下语文Word文件\\教用\\背景资料.TIF" \* MERGEFORMATINET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时运不济,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借山水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等景色绮丽,美不胜收。“永州八记” 就写于此时。
INCLUDEPICTURE"阅读指导.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八下语文课件\\需要用的文件\\八下语文Word文件\\教用\\阅读指导.TIF" \* MERGEFORMATINET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流露出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的忧伤、凄清之情。阅读时,应了解文中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注意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并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1.[原创]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g) 坻屿(chí) 珮环 清洌
B.翠蔓(màn) 参差(cēn) 吹拂 幽邃
C.佁然(yí) 俶尔(chù) 翕忽 凄寒
D.寂寥(liáo) 悄怆(qiāo) 清澈 隶属
2.[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B.心乐之,伐竹取道(快乐)
C.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D.凄神寒骨(让……感到悲伤)
3.[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心乐之
C.斗折蛇行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B.如鸣珮环 于我如浮云
C.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D.佁然不动 人恒过,然后能改
5.[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其境过清
A.卷石底以出
B.静以修身
C.以我酌油知之
D.勿以善小而不为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2019·毕节]潭中鱼可百许头,__ 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2019·菏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_ __。(柳宗元《小石潭记》)
(3)[2018·连云港]潭西南而望,__ _,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4)《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__ __,_ __。
(5)文章的点睛之笔是:__ _。
[2019·重庆A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__ __
(2)佁然不动__ __
(3)俶尔远逝_ __
(4)以其境过清__ __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文章第二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10.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一)[2019·淄博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游定惠院
苏 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园已易主 寒暑易节
B.以后会未可期 君与家君期日中
C.此木不为人所喜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往憩于尚氏之第 当求之于上流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B.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C.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D.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2)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以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二) [2018·临沂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剌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躁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剌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__ __
(2)不可久居__ __
(3)不里许__ __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长尺许者
其如土石何
B.乃记之而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或投饼于左
其一犬坐于前
D.以其境过清
以君之力
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18.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项是( )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19.【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INCLUDEPICTURE"知识卡片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八下语文课件\\需要用的文件\\八下语文Word文件\\教用\\知识卡片A.TIF" \* MERGEFORMATINET
古代文人的号与世称
【号】也叫别号、雅号,是自己起的一种称呼,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等等。
【世称】即世人根据当事人的一些称谓,如官职、籍贯、斋名、谥号等对其产生的习惯性称呼。如,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曾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又世称“柳柳州”。
20.[原创]从文学文化常识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含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由自己取定。古代的文人,大多给自己起“号”,用以表达个人的情怀。
C.在北方天空的七颗亮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因其排列成斗形(或勺形),故称“北斗”。
D.《大学》《礼记》《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参考答案
【基础闯关】
1. B 【解析】 A项,清冽;C项,佁然(yǐ);D项,悄怆(qiǎo)。
2. B 【解析】 B项,乐:以……为乐。
3. B 【解析】 B项,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C、D三项为名词活用作状语。
4. B 【解析】 B项,如:像;A项,从:介词,自/动词,跟随;C项,可:大约/能够;D项,然:……的样子/这样。
5. D 【解析】 D项与例句,以:介词,因为;A项,以:连词,而;B项,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C项,以:介词,凭、靠。
6.(1) __皆若空游无所依__
(2) __佁然不动__。
(3)__斗折蛇行__。
(4) __斗折蛇行__,__明灭可见__。
(5) _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
【阅读感悟】
课内语段精读
7.(1) __大约。__
(2) __静止不动的样子。__
(3) __忽然。__
(4) __凄清。__
8. (1)【答案】__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答案】__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__
9. D 【解析】 D项,“斗折蛇行”对溪水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10.【答案】__①被贬谪的境遇,让柳宗元时时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②面对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愉,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
类文阅读提升
11. D
【解析】 D项,于:介词,到;A项,易:更换/更替;B项,期:预料/约定;C项,为:表被动/对、向。
12. B
13. (1)【答案】__每年海棠花开的时候,一定带着客人置办酒席,我已在海棠花下醉了五次了。
(2)【答案】__客人似还想饮酒,而我忽然兴致全无,于是就径直归去。
14. A 【解析】 A项,应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二) 15.(1) _以……为乐。__
(2) __停留。__
(3) __大约。__
16. C【解析】 C项,于:介词,在;A项,其:代词,它/用于“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B项,之:代词,代小石潭景色/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D项,以:连词,因为/介词,凭借。
17.(1)【答案】__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答案】__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剌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18. B
19.【答案】__【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传统文化】
20. D
【解析】 D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礼记》不在“四书”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