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课 后 训 练 提 能 达 标
课前要点梳理
人口自然增长率
生物学规律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力
出生率
死亡率
原始
传统
极低
原始
极为低下
较低
封建
手工劳动
低
欧洲
医疗卫生事业
低
发达
生育
增长过快
控制人口
计划生育
老龄化
劳动力
鼓励
低
人口老龄化
数量
老龄化
素质低
√
√
√
×
×
×
课堂对点训练
首页
末页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为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图,据图完成1~2题。
1.在①②③④中,能代表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各阶段的人口发展模式分别为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增长阶段、增长下降阶段、低增长阶段。欧美发达国家一般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进入高增长阶段,20世纪前半叶开始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答案:C
2.在①②③④中,能代表我国沪宁杭地区近年来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我国沪宁杭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人口发展模式已处于低增长阶段。
答案:D
(2019·四川棠湖中学期末)读四川省成都市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表,回答3~4题。
常住人口 男性 女性 ≥65岁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929万人 465 万人 464万人 187万人 8.4‰ 5.1‰
3.只考虑人口自然增长,该市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现代型 D.过渡型
解析:读表可知,该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值均在1%以下,故该市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C项正确。
答案:C
4.表中数据能反映的该市人口问题是( )
A.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劳动力成本低
解析:表中数据显示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相当,性别结构协调,A项错误;≥65岁人口为187万,常住人口为929万,≥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20%,远大于7%,故该市人口老龄化严重,B项正确;依据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就业压力和劳动力成本,C、D两项错误。
答案:B
(2019·4月浙江卷)总和生育率是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图。完成5~6题。
5.1980~2015年,我国( )
A.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
B.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
C.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
解析:读图可知,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总和生育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数量波动减少,A错误;1990年以前生育率数值大于2.1,新生儿数量较多,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应该呈增加趋势,B错误;由于总和生育率降低,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C正确;1980~2015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降低趋势,但仍然是正值,D错误。
答案:C
6.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有( )
①女性人口比重低 ②子女养育成本高 ③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④妇女生育观念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总和生育率是新生儿数量与育龄妇女比值,与女性人口比重高低无关,①错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子女养育成本高,使得妇女生育率降低,②正确;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会提高总和生育率,③错误;由于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不再被育龄妇女认可,④正确。故选C。
答案:C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回答7~8题。
7.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国老年人口增长快,青少年人口比重在下降,可判断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出生率较低,老龄化趋势明显。故B正确。
答案:B
8.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解析:图示90岁以上人口渐增,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即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A正确。
答案:A
近年来,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下表为河南省部分年份高考报考人数,据此回答9~11题。
年份(年)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高考报考人数(万人) 98.8 95.9 95.24 85.5 80.5 75.8 72.4
9.河南省高考考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大量迁出
B.青少年儿童数量下降
C.出国留学人数增加
D.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
解析:河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导致适龄儿童数量下降,所以高考报考人数减少,出国留学人数和人口迁移对报考人数也有影响,但影响较小,性别对高考人数影响不大,所以选B。
答案:B
10.河南高考考生数量减少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劳动力素质下降 B.男女比例失衡
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解析: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老龄化加重,人口素质提高,性别比例趋于平衡,而劳动力减少会影响产业升级,故选D。
答案:D
11.不能有效应对河南高考考生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措施是( )
A.全面放开二孩 B.延迟退休
C.提高人口素质 D.高校扩招
解析:高考考生减少说明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全面放开二孩、延迟退休、提高人口素质都可以减轻劳动力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扩招不会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反而会更加凸显青少年的减少,所以选D。
答案:D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解析:0~14岁人口的比例是1982年高于2009年,所以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A项错误;14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2009年大于1982年,所以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小于2009年,B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低,C项错误;1982年20~24岁年龄组人口的比例虽然高于2009年,但是2009年人口总数高于1982年,所以本年龄段的人口数是2009年大于1982年,D项错误。
答案:B
13.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此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A项错误;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影响了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C项错误;2009年25~59岁的人口比重高、人口多,所以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D项错误;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加重,B项正确。
答案:B
(2018·江苏淮安期末调研)下图为“我国2013~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示期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最少的年份是( )
A.2013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解析:图示期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故图示期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最少的年份为2017年,D项正确。
答案:D
15.目前我国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合理措施有( )
A.全面放开生育政策 B.大量接纳外来移民
C.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 D.实施提前退休政策
解析: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合理措施有:适当放开生育政策,A项错误;逐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D项错误;我国人口数量基数很大,不适宜大量接纳外来移民,B项错误;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可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C项正确。
答案:C
二、综合题(共两道大题,共40分)
16.(20分)(2018·安徽肥东中学段考)读1995 ~1997年统计的世界和部分国家人口增长状况数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全世界 2.4 0.9 1.5
A国 0.9 1.1
B国 1.5 0.6 0.9
C国 3.7 0.6 3.1
(1)计算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填入表中。(2分)
(2)若表中三个国家分别是肯尼亚、德国和韩国,其中B国是________。(3分)
(3)按照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则C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3分)
(4)从下面的图示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表现为:首先是________率下降,其次是________率下降,最后导致________率的下降。(6分)
(5)在图中填注内容: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分)
(6)在图中填注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3分)
答案:(1)-0.2
(2)韩国
(3)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4)死亡 出生 自然增长
(5)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6)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17.(20分)(2019·安徽六安段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2013年“两会”上,一份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提出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调研报告引起高度关注,这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再次表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刻不容缓。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
(1)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________。(3分)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约14.5亿,到2050年却约为13.59亿,这是为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请说明我国在21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会带来哪些人口问题?试说明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12分)
答案:(1)现代型
(2)人口出生率进一步降低,老龄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人口呈负增长。
(3)特征:青少年儿童比重降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带来的问题:人口增长缓慢, 老年人口比重高,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措施: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
PAGE
1(共30张PPT)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课 后 训 练 提 能 达 标
课前要点梳理
越来越短
加快
资源
自净
不合理利用
水体污染
水土流失
下降
沙化
大气
最高
经济效益
人口
经济
资源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科技发展水平
资源
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
×
×
√
√
√
课堂对点训练
首页
末页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读“我国人口和耕地今后发展的可能趋势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耕地承载量面临的问题与影响是( )
A.压力增大 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B.压力减小 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C.保持稳定 农业产量有所增加
D.压力增大 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解析:由图可知,我国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口在不断增多,因此耕地承载量的压力在不断增大,这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将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耕地大幅减少部分农产品产量会下降,可能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B、C、D排除,A正确。
答案:A
2.目前,国家为解决耕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 )
①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②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③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 ④改善生态环境,全面促进城市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我国目前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在逐渐加大,所以我们实施了计划生育和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以此来降低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对耕地不断减少的问题无法提供切实保障,所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C正确。
答案:C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回答3~4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3.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青海、西藏这三个地区的生物总量分别是105 100万吨,88 600万吨,10 000万吨,它们的承载力分别是23 000万人,22 000万人,1 000万人,因此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
答案:B
4.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表格信息显示青藏地区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都较小,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发挥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势,能够增大人口容量,故选B。
答案:B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5~6题。
5.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解析:根据题中给出的材料,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范围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人口容量。
答案:C
6.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解析: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下图为“某城市2012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2012年的人口容量为( )
A.85.4万 B.97.3万
C.105.6万 D.351万
解析:读图,根据木桶效应理论,该城市2012年的人口容量是由劳动就业这一短板决定的。图中可以看到,该城市人口容量的短板是劳动就业人口,是97.3万人,B正确。
答案:B
8.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市政
C.教育 D.劳动就业
解析:结合前面分析,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劳动就业,是木桶的短板,D对。其它因素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大,不是短板,A、B、C错。
答案:D
读下图,完成9~10题。
9.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的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由图可知环境曲线与人口曲线相交于丁处,是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应当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丙处环境曲线与人口曲线的垂直方向差距最大即资源丰富,环境适宜,人口数量合理,故C正确。
答案:C
10.乙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解析:乙点之后曲线明显上升,说明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最有可能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故B正确。
答案:B
(2018·河南平顶山期末调研)据广州市有关部门统计,该市目前人口已超过1 400万,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已迫近“临界点”。据此完成11~13题。
11.“1 500万”的数值是( )
A.环境人口容量 B.最适宜人口数量
C.人口合理容量 D.确定不变的
解析:“1 500万”是广州市的人口控制目标,故表示环境人口容量,A项正确。
答案:A
12.当该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就业紧张
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D.科技发展停滞不前
解析:当该市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可能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就业紧张、废弃物大量排放,但不会造成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3.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
A.控制人口的增长
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量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
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解析:资源是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而一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由当地最短缺的资源决定。而资源、能源不足是限制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故通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可扩大广州的环境人口容量,B项正确。
答案:B
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读图回答14~15题。
14.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中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公式理论人口容量=ab/c及题干的提示,四地a与c均相差不大,所以区别在于b,而b与理论人口容量成正比,所以b所代表的熟制便决定了四地人口容量的大小。四地中④所处纬度位置最低,因而积温最高,熟制高于其他三地,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15.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最大人口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由图可知,四市中,只有①和④城市从2004年到2012年期间,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即这两座城市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答案:C
二、综合题(共三道大题,共40分)
16.(20分)(2019·四川双流中学期末)阅读下列表格,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贫困人口数量最多,总计2 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材料二:我国距海岸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
距离(千米) 0~200 200~500 500~1 000 >1 000
人口(万) 39 054 26 740 33 452 10 344
占总人口数(%) 35.9 24.3 30.4 9.4
面积(万km2) 97 133 235 495
占总面积(%) 10.1 13.9 24.5 51.5
人口密度(人/km2) 407 201 142 21
材料三: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米) <200 200~500 500~1 000 1 000~2 000 2 000~4 000
人口数量(万) 73 345.1 19 427.8 8 947.5 10 037.1 1 590.8
人口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积数量(万km2) 144.5 97.2 162.5 39.9 315.9
面积比重(%) 15.0 10.2 16.9 25.0 32.9
人口密度(人/km2) 507.6 199.9 53.2 41.8 5.0
(1)据材料二、材料三,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8分)
(2)西藏贫困发生率高达10%~20%,但贫困人口总数却较少,试分析其原因。(4分)
(3)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你是否赞同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1)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2)总人口数量少。
(3)不赞同。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17.(10分)读图,完成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答案: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18.(1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5分)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5分)
答案:(1)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的趋势。
(2)①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②人口素质的差异;③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④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PAGE
1(共32张PPT)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
课 后 训 练 提 能 达 标
课前要点梳理
机械
不具有影响
定居地
国际
国内
国界
城市
城市
农村
推
拉
自然灾害
土地
土地
矿产
海平面上升
主要
迁入
迁出
经济发展水平
组织性
战争
文化教育
婚姻
宗教信仰
廉价劳动力
交通
城市环境
人地
土地
√
√
√
√
×
×
课堂对点训练
首页
末页第三节 人口迁移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8·江苏淮安期末调研)2018年西安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截至2018年5月14日,共迁入401 938人,其中博士以上781人,硕士研究生11 218人,本科生126 054人。据此回答1~2题。
1.与往年相比,2018年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西安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文化教育
C.交通运输 D.政府政策
解析:由材料可知,2018年迁入西安的人口中高学历人口占比较大,说明西安市政府加大了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高学历人才迁入门槛较低,故D项正确。
答案:D
2.大量人才迁入西安带来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有( )
A.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B.降低中心城区房价
C.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D.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解析:大量人才迁入西安可促进西安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C项正确;对缓解交通压力、降低房价、改善大气质量没有影响,A、B、D三项错误。
答案:C
读“我国城乡人口比重变化图”(来源:国家统计局),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我国( )
A.1990年,乡村人口数量最低
B.1990年以来,人口总量不断上升
C.2010年,城乡人口比重持平
D.2010年以后,城镇人口增长放缓
解析:由图可看出,2010年城乡人口比重持平,各占50%,C项正确。
答案:C
4.图中乡村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生态环境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解析:图中乡村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体现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A项正确。
答案:A
(2018·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 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5~6题。
5.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解析: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B项正确,D项错误;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A项错误;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C项错误。
答案:B
6.2013年后该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材料显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故C项正确,A项错误;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B、D两项错误。
答案:C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向这里迁移和流动,尤以山东人最多。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闯关东”。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根据上述材料,回答7~8题。
7.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 )
①山东省人口多,生存压力大 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 ③政策鼓励 ④山东省环境恶化,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解析: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山东省人口较多,土地压力较大,而东北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故出现了“闯关东”的人口迁移。
答案:C
8.改革开放以来,导致“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东北地区,故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而出现“雁南飞”现象。
答案:C
(2019·海南卷)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9~11题。
9.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解析:根据1995年图中的箭头指向及数量计算,南部为人口净流入的地区,B正确;其他区域为人口净流出的地区,A、C、D错误。
答案:B
10.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解析:图中反映的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数量,不能确定美国本土人口数量的变化,A错误;通过计算可知,1995年中西部人口以迁出为主,2010年依然是迁出为主,B错误;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各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数量明显变少,迁移规模变小,C正确;1995年只有南部为净迁入地区,2010年南部和西部都是净迁入地区,所以人口净流入的地区增多,D错误。
答案:C
11.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解析:南部新兴企业的发展曾经吸引大量人口迁入,随着人口的逐渐饱和以及西部的发展,南部地区迁入人口变少,西部地区也由净迁出变为净迁入,所以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经济,A正确。交通、文化、教育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但影响较小,B、C、D错误。
答案:A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迁入为正,迁出为负)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是( )
A.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B.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C.人口总数先减少后增加
D.人口总数持续减少
解析:图中显示,影响该地人口总数的因素是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该地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始终大于0,即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答案:A
13.造成该地区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
A.生态环境恶化 B.本地大量人口迁出
C.高素质人才外流 D.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A错误;该地前期人口迁入率较大且呈上升趋势,说明经济较为发达,因此B、C两项错误;造成该地迁移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该地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降低,人口迁入减少,D正确。
答案:D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14~15题。
14.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该题需要理解三者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答案:D
15.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误;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化人口,D项错误。
答案:C
二、综合题(共两道大题,共40分)
16.(20分)(2018·四川宜宾一中期末)依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表为2017年春节后我国跨省人口流动地区构成情况和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项目 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
跨省人口流动地区 流出 流入
四川16.8%安徽11.3%湖南11.0%江西8.6%河南7.4%湖北6.3%其余38.6% 广东36.7%浙江9.0%上海7.6%江苏6.4%北京6.6%福建5.1%其余28.6%
流动人口城乡构成 乡村 75.6% 22.8%
城市 24.4% 77.2%
材料二:2017年春节后我国重点地区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我国目前人口流动呈现出的主要特点。(10分)
(2)分析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10分)
答案:(1)从内地流向沿海;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以青壮年男女为主,流动人口男性比重高于女性。
(2)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等。
17.(20分)(2018·内蒙古集宁一中期中)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至2015年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 415.27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 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同比下降1.5%,2014年度外来常住人口为996.42万。这是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十五年来首现负增长。
(1)描述1978~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数量和增速的变化特征。(10分)
(2)2015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开始出现减少,有哪些原因?(10分)
答案:(1)上海常住人口数量:2015年之前一直增加,2015年开始减少。增速:1995年前波动下降且增速较慢,1995~2010年波动上升且速度较快,2010年之后增速较快下降且2015年为负数。
(2)原因:上海近年来生活成本持续上升,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严重,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下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对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减少,而普通劳动者多为外来人口;上海对城市环境的整治和外来人口的控制也使外来人口减少。
PAGE
1(共27张PPT)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 后 训 练 提 能 达 标
课前要点梳理
低
增大
高
降低
降低
提高
不反对
婚姻
降低
生育
降低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择业
迁移
×
×
√
×
×
√
课堂对点训练
首页
末页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60分)
1.新文化“四海为家”对人口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人口迁移 B.调整了人口分布
C.提高了人口素质 D.增加了人口出生率
解析:“四海为家”的思想主要是促进了人口流动,利于文化、思想的交流;促进了人口思想的开发,而随着人口迁移的增加、思想观念的变化,一般使人口出生率降低。
答案:D
2.工商业者在传统中国遭受贬斥的原因是( )
A.被认为不能增加社会财富
B.被统治者阶层贬斥
C.四海为家,居无定所
D.不能使劳动力增殖
解析:工商业者在传统中国被认为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遭受贬斥,A项正确。
答案:A
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各国运动员齐聚北京。在此期间,通过交流了解到各国运动员的家庭状况有很大不同,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而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育子女,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 )
A.地域文化不同
B.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
C.生育政策不同造成的
D.饮食结构不同
解析:泰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比重大,故需要劳动力多,尤其是男性劳动力,而欧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生育观念不断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
4.“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揭示了人口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是( )
A.宗教习俗 B.国家政策
C.文化传统 D.初婚年龄
解析:“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受到的影响因素是文化传统中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与宗教习俗、国家政策、初婚年龄无关,A、B、D三项错误。
答案:C
5.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地域文化对一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发展往往产生相同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影响当地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其深深带上地域文化的印记,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的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C项正确。
答案:C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6~7题。
6.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应该为长三角区域,故答案选D。
答案:D
7.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解析: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带;越剧是上海江苏一带的剧种,故答案选D。
答案:D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2009年流动人口达2.11亿。据此回答8~9题。
8.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四种观点均是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但是,材料中未体现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故①②错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趋于活跃,其迁移目的主要为了寻求更高的收入,经商成为重要的职业,③④正确。故C项正确。
答案:C
9.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解析:人口压力大对职业选择的文化没有根本性的影响,不一定会导致“全民皆商”;改革开放的政策对人口文化的影响较小,不属于根本原因;工商业者地位的变化是一定的影响因素,但不会导致“四海为家”。根据所学知识,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导致文化观念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
答案:B
读漫画,回答10~11题。
10.甲、乙两图反映出我国生育观念的变化是(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好” ③从重男轻女到“男女都一样”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故多育子女,重男轻女(如甲图所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生育观念转变为“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如乙图所示)。故C项正确。
答案:C
11.该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降低城市化水平 B.提高人口素质
C.减轻环境污染 D.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在多育多子的背景下,人们的素质难以提高,子女减少,受教育机会增加,人口素质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
答案:B
澳大利亚是独占一块大陆的南半球国家。据此回答12~13题。
12.前往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都能感受到某一文化圈的浓浓乡情。这一文化圈是( )
A.拉丁美洲文化圈 B.太平洋文化圈
C.东欧文化圈 D.西欧文化圈
解析:澳大利亚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其国民主要是英国人的后裔,在语言、宗教、生活、生产方式、建筑等方面具有西欧特色,具有浓浓的西欧文化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D
13.某些国家虽然远隔重洋,但仍同属于一个文化圈。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圈划分考虑的核心依据是( )
A.文化源地 B.生活习俗
C.语言文字 D.思想观念
解析:一个文化圈之内的整个文化,包括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个部分,如器物、经济、社会、宗教等;文化圈不是单一的生活习俗,也不是只有语言文字相同就可,更不是思想观念相同就是一个文化圈;澳大利亚与英国虽然远隔重洋,但其国民主要是英国人的后裔,属于移民国家,文化深受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影响,其文化源于英国文化,它们有共同的语言、生活习俗、宗教、文字等等,同属于一个文化圈。故A项正确。
答案:A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年是10∶1,2003年则是3∶1。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据此材料,回答14~15题。
14.对于“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
C.受宗教的影响
D.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
解析:由于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观念和婚育习俗,从而形成了“421”家庭。
答案:A
15.下列措施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且能遏制“421”家庭形成的有( )
①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 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决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 ③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 ④目前我国已全面放开“二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④
解析:遏制“421”家庭形成就要放松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如目前正在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可起到这样的作用。
答案:D
二、综合题(共两道大题,共40分)
1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小红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材料二:小红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2008年上海人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比2007年推迟约为0.6岁。
乙:香港统计年刊载:1991~2007年香港的离婚判令数与粗离婚率统计图(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名15~64岁的离婚人数所占比重)。
(1)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双选)(4分)( )
A.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B.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C.从家长包办到自由恋爱
D.从封建礼教到新社会风尚
(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6分)
(3)由材料二图可知,1991~2007年香港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分析这种变化使香港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10分)
答案:(1)AB
(2)会使人口亲子年龄差距变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3)波动上升 离婚率增加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会使单亲家庭增多,对家庭尤其是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社会稳定。
17.(20分)根据各大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亚洲 大洋洲 拉丁美洲 非洲 欧洲 北美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 12‰ 22‰ 28‰ 3‰ 7‰
注:北美指不含墨西哥的北美洲。
(1)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________,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________倍。(4分)
(2)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________,造成这种状况的地域文化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造成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域文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答案:(1)亚洲 3
(2)低 ①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高,再婚现象较多;②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
(3)①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出生率高;②婚姻较稳定,多育多子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