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会读、会写一位小数。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3.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1页内容、第92页例1、“做一做”和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7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交流汇报,并说说这些数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全班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指出:在生活中,经常看到3.45kg、0.85元、2.60元、36.6℃、1.2米、1.5米、……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小数。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并将它们与整数作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小数。(1)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组成以及读法。指名学生说说小数与整数的不同点,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指出:小数由三部分组成:(2)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组织学生组内议一议,互相交流,指名说说。2.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例1及其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因为1米3分米比1米长,又比2米短,所以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如果用“米”作单位,就要用小数来表示。(2)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探究。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可以表示多少米?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示可以画线段图帮助理解。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师讲解: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是1米的,也就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同理,3分米就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所以1米3分米写成小数就是1.3米。小结:像0.1、0.3、1.3、…这样的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数字的小数,是一位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写成零点几。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题。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2题。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以便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为后续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第4课时 利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巩固对小数加、减法和大小比较的掌握。难点:运用小数加、减法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7页例4、“做一做”和第98、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4、6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学生先自己做一做,指名回答,集体订正。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利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主题图和第97页例4,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所求问题。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出:要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笔记本和普通铅笔,首先要求出小丽买完文具盒后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笔记本和普通铅笔的价钱,最后与小丽剩下的钱相比较;或者用小丽剩下的钱减去买了笔记本后,还剩多少钱,再与普通铅笔的价钱相比较。换成橡皮铅笔同理。2.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探究和解答。组织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同桌间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解答情况,集体汇报不同解题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方法一先算买了文具盒后,小丽还剩多少钱,再算笔记本和普通铅笔一共多少钱。10-6.8=3.2(元)2.5+0.6=3.1(元)3.1<3.2,小丽的钱够。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2.5+1.2=3.7(元)。3.7>3.2,所以钱不够。方法二先算买了文具盒后,小丽还剩多少钱,再算买了笔记本后,还剩多少钱。10-6.8=3.2(元)3.2-2.5=0.7(元)0.7>0.6,买普通铅笔够了。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3.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学生尝试计算,交流汇报:可以把要买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比10元多还是少。小结:(1)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2)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可以用来相互检验。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3.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4.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够不够的问题与小数结合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积累用小数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小数加、减法和大小比较的掌握,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第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迁移等能力,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6页例3和第9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列竖式计算。69+27= 101-37=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笔算时要注意的问题。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4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4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图获取图片信息。提问: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指名汇报。2.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例3,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引导学生读例3(1),理解题意并列式。求买一个单价为0.8元的卷笔刀和一支单价为0.6元的笔,一共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列式为0.8+0.6。求卷笔刀比笔贵多少钱。用减法计算,列式为0.8-0.6。(2)引导学生探究0.8+0.6和0.8-0.6的计算方法。学生动手试算,相互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订正补充并板书:方法一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列竖式计算。运用小数直接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引导学生读例3(2),理解题意并列式为1.2-0.6。(4)引导学生探究1.2-0.6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算一算,并相互交流计算方法,然后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补充并板书:小结: 计算小数加、减时,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从末位算起。按整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计算,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再减。再把小数点移下来。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6分钟)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整数加、减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置了购物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互相探究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多样性思维和学习数学的兴趣。第2课时 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的方法。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方法。3.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难点:会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3页例2、“做一做”和第95页“练习二十”的第5、6、7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意义以及如何读写小数,回顾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1)填一填。6米3分米=( )米 5元4角=( )角(2)在里填上“>”“<”或“=”。 学生先自己填一填,指名回答,集体订正。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例2,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问:如何排出他们的名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如何排列,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要给这四名男生排出名次,先要比较他们的跳高成绩。跳高成绩均以“米”作单位,所以只需比较单位前面的小数大小即可,小数越大,成绩就越好,名次越靠前。2.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探究。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各自比较大小的方法。指派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方法一化成分米作单位后比较。0.8米=8分米1.2米=12分米1.1米=11分米0.9米=9分米因为12分米>11分米>9分米>8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方法二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让学生将教材第93页米尺图的填空填写完整。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方法三直接比较小数的大小。因此,1.2米>1.1米>0.9米>0.8米。所以第一名是小刚,第二名是小强,第三名是小林,第四名是小明。小结: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时,先比较整数的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一位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那个一位小数就大。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9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5题。3.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6题。4.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7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绝大多数的学生学起来都感到非常的轻松,对知识点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在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的整体参与。有的地方讲得太多,还不够放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