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1 四则运算(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1 四则运算(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2 21:46:27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目标 1.归纳总结有关0的运算的特性,熟练掌握有关0的运算。2.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的相关性质。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特点,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6页例3和第8页“练习二”的第7~10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0的意义及有关0的运算。计算。282+0= 462-0= 98-98=0×18= 0÷11= 1860×0=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则有关0的小故事。(教师讲故事或播放视频)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是啊,0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今天我们也来学习有关0的运算。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3,引导学生探究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提问:把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性?再举例验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得到:(1)在加法中,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2)在减法中,一个数减0,仍得原数,例:9-0=9;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是0,例:9-9=0。(3)在乘法中,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9×0=0。(4)在除法中,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例:0÷9=0。2.引导学生探究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提问:0是否可以作除数?如5÷0,0÷0,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学生小组讨论,得出0不能作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将0除以任何数都得0”改为“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明确有关0的运算:(1)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2)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是0。(3)任何数乘0都得0。(4)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7题。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8题。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9题。4.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10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回顾、小组讨论、合作,总结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对5÷0、0÷0的结果展开讨论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能发现问题,因此对0不能作除数的体会较深、理解得比较清楚。第4课时 括号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学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总结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2.认识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中括号的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准确表达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难点:理解括号对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的影响。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页例4、“做一做”和第11页“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计算。121+89-76 48-121÷11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1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4,引导学生探究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提问:观察算式:96÷12+4×2,说说这个算式中包括几种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96÷12+4×2是不含有括号的两级运算,且除法、乘法在加法的两侧,因此可以先同时计算除法和乘法,再计算加法。指名学生上台板演:96÷12+4×2=8+8=162.引导学生探究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提问:上面的算式中,如果要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应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示: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因此在混合运算中,只要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课件出示:96÷(12+4)×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板书:96÷(12+4)×2=96÷16×2=6×2=123.引导学生探究带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提问:如果在算式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教师提示: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题。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2题。4.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教学情境,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中括号后的运算顺序是怎样,通过师生交流探讨,理解和掌握小括号、中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括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 学习习惯,使学生体会四则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提高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难点:明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3页例1、第3页“做一做”和第4页“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列竖式计算。2356+465= 1924-857=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全班订正。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加、减法了,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加减法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加减法的相关内容。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1)变式,引导学生探究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提问:求甲地到乙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板书:814+1142=1956(km)(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要求甲地到乙地的铁路长度,就要把甲地到丙地的铁路长814km和丙地到乙地的铁路长1142km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3)追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在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说明并板书: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4)再问:相加的两个数叫什么数?加得的数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算式下板书:明确加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在加法中,和 = 加数 + 加数,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1(2)(3)变式,引导学生探究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学生读题后提问:与第(1)题变式相比,第(2)、(3)题变式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指名回答,列式后,教师归纳。(2)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根据第(2)、(3)题变式的算式和第(1)题变式的算式的联系,谁能说一说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说明并板书: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明确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差 = 被减数 - 减数,减数 = 被减数 - 差,被减数 = 减数 + 差。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题。3.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2题。4.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比较思维的方法,以旧引新,知识迁移,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都学得比较轻松,学习热情高,讨论交流积极,作业完成得很好。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总结并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中,培养学生推理、概括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难点:明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页例2、第6页“做一做”和第7页“练习二”的第1、2、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列竖式计算。251×18= 189÷23=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加、减法又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加、减法,我们之前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认识乘、除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1),引导学生探究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用加法算:3+3+3+3=12(枝)用乘法算:3×4=12(枝)(2)引导学生明确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提问:乘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像3×4=12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3 × 4 = 12↓ ↓ ↓因数 因数 积 明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2)(3),引导学生探究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12÷3=4(瓶)12÷4=3(枝)(2)引导学生明确除法的意义与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提问: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谁能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像这样,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因数叫做商。12 ÷ 3 = 4↓ ↓ ↓被除数 除数 商↑ ↑ ↑12 ÷ 4 = 3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追问: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集体订正。明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3.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2题。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和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运用数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中的最佳方案,渗透优化思想,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时的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2.经历自主探究“租船费用”最省钱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应用的灵活性、广泛性和优化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租船问题。掌握先假设后调整的方法与策略。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及最优化。
教学内容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填空。(1)有32本书,每10本书装一盒,至少需要( )个盒子。(2)小丽有16元钱,每盒饼干3元,小丽的钱可以买( )盒饼干。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租船问题。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5,引导学生探究租船中的数学问题。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学生独立思考,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指名回答:已知条件:(1)一共有32人要租船游玩。(2)小船可坐4人,租金24元。(3)大船可坐6人,租金30元。所求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2.引导学生探究解题方法。分小组讨论,学生反馈:(1)比较哪种船租金更便宜。小船:24÷4=6(元)大船:30÷6=5(元)比较发现:小船每个座位6元,大船每个座位5元,所以租大船便宜。(2)制订租船方案。方案一32÷6=5(条)……2(人)租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发现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会空了2个座位,没有坐满,可以把大船和小船结合起来进行调整,找出最佳的租船方案。方案二把小船上的2人和1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排坐在2条小船上。4条大船:30×4=120(元)2条小船:24×2=48(元)120+48=168(元)答: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3.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提问:解决租船问题,我们按怎样的步骤来解决呢?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总结:步骤一:根据船的租金及限乘人数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便宜。步骤二:假设所有人都坐租金便宜的船。如果正好坐满,无空座,那么该种租法最省钱;如果没坐满,就再调整,调整时要做到尽量让船坐满。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4题。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三”第5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怎样租船最省钱”是一节综合性知识课,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以各种数学活动贯穿始终,在各种方案的比较分析中,认识最佳方案选取的技巧以及该知识点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最佳方案的理解,提高思考能力,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同类问题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