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伸缩的橡皮筋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能说出去掉力后有些物体的形状可以恢复,有些则不能。
3、能从观察、比较橡皮筋的形变现象中提出感兴趣问题。
教学重点:
1、能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特点,知道去掉力后橡皮筋的形状是可以恢复的。
2、用玩橡皮筋的方法,发现去掉力后有些物体可以恢复形状,有些则不能。
教学难点:
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形状变化的大小或有无。
2、能简要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准备不同种类的橡皮筋装在纸袋里,让学生进行体验。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份小礼物,放在纸袋里,同学们,打开看一看是什么?
2、学生打开纸袋,拿出不同种类的橡皮筋,说一说其用途。
师:同学们,你们拿到的是什么?它们长得一样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板书:橡皮筋)
【设计思路:通过准备小礼物这一环节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 极性,并且观察不同种类的橡皮筋,有助于学生对橡皮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初步了解,为后面的教学开展奠定基础。】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玩橡皮筋
1、制定计划: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玩橡皮筋的?”“在玩橡皮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你认为橡皮筋有什么特点?”
生:可以抻一抻,拉一拉……
2、活动探究:
(1)教师播放视频演示玩橡皮筋的活动内容,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种玩橡皮筋的方法,同学们看一看”【教师强调活动注意事项:第一步选取两个形状相同的橡皮筋为一组,第二步用力拉长其中一个橡皮筋,看一看,比一比同另一个橡皮筋有什么变化。第三步停止用力后,和没有伸长的橡皮筋比一比,有什么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事项,仔细观察。
3、交流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总结出橡皮筋的特点:用力后形状反生改变,去掉力后形状还能恢复。
师:两个形状相同的橡皮筋,其中一个用力拉长后,形状有什么变化?
生:形状反生改变。(板书: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改变。)
师:去掉力后,橡皮筋又有什么变化?
生:去掉力后形状还能恢复。(板书:去掉力后形状还能恢复。)
【设计思路:本环节让学生新自动手伸拉橡皮筋,在认真观察、对比橡皮筋的变化,通过观察对比实验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用力后和去掉力后橡皮筋的变化,总结出橡皮筋的特点。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做理论铺垫。】
活动2、不同物体的形状变化
1、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谈话直接引入问题,教师展示给学生准备的材料:曲别针、海绵、彩色弹簧圈、尺子、橡皮泥、弹簧等,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物体的形状变化,也可以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探究。
师:“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和橡皮筋一样呢?用力后形状反生改变,去掉力后形状还能恢复?”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件日常用品,同学们试一试这几件物品在力的作用下会怎么样?去掉力后会怎么样?
2、探究变化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有物品逐个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形状,例如:压一压、揉一揉、弯一弯、捏一捏等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不同的用力方法,来试验一下
3、表达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以规定的格式如实表达,并及时补充,例如:我把
用力,形状改变,去掉力后形状。
教师总结:物体形状变化有两种:一种是用力后形状改变,去掉力后形状恢复,另一种则不能恢复。
4、得出结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有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力后形状还能恢复。(板书:有些物体)
【设计思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探究,有助于启发学生有目的的观察事物,描述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
三、应用与拓展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生活中形变后可以恢复的物体,找得多而且准确的小组胜利。
师:今天我们比一比,在一分钟内找出生活中形变后可以恢复的物体,找得多而且准确的小组胜利。
【设计思路:这一化解有利于把课上的知识迁移到课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要服务于生活,体会弹性形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在生活中有许多的科学知识,今后,我们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多思考、多发现生活中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