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可伸缩的橡皮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有些物体具有弹性,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及去掉外力后下形状的变 化,?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乐于探弹性的奥秘。
设计思路
弹性是生活中物体常见的一种属性,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常见的玩具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弹性。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和对身边几个简单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知道有些物体是有弹性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本课以一个“橡皮筋穿越纸牌盒”的魔术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以及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流程
游戏导入——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中存在弹性。
难点:区分物体的弹性和塑形。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筋、海绵、橡皮泥、集合圈、回形若干、实验记录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魔术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游戏。老师通过表演橡皮筋穿越纸牌盒,引出了有关橡皮筋的讨论话题。“为什么橡皮筋能穿越纸牌盒呢?”很多学生都提出类似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伸缩缝橡皮筋
【设计意图: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橡皮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活动一:玩橡皮筋。
1、谈话:请同学拿出橡皮筋,拉一拉橡皮筋。
2、问题:当你拉橡皮筋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当你松手后,会变成什么样?
3、学生举手发言,回答正确获得魔术邀请卡。
4、小结:橡皮筋受到外力时形状会发生改变,停止用力后形状还能恢复。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弹性。板书:橡皮筋有弹性。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弹性,并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二:不同物体的形状变化
哪些物体像橡皮筋一样,形状改变后还能恢复。让学生亲自用力去按一按,拉一拉要研究的材料,细心观察施力前后材料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材料有没有弹性。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单上。
(一)谈话:其他的物体也像橡皮筋一样,形状改变后还能恢复吗?
(二)活动:
1、找出要实验的物体,读懂实验记录单上的内容。
2、小组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知道那些物体有弹性,那些物体没有弹性。
3、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三)小结:通过实验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学生为主,教师间接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大胆动手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科学活动手册第3页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作业:给父母表演橡皮筋穿越纸牌盒魔术
板书设计:
可伸缩的橡皮筋
橡皮筋有弹性
教学反思: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每位学生都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等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鼓励学生敢问、会问。首先教师要从教育观念更新,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不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应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的勇气,再给予点拨和启发,其次,教师通过示范提高,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启发引导让学生从课题上质疑,从矛盾之处质疑。
总之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需要大家共同热切的努力与支持,配合与合作,同时,也特别需要《科学》科目的组织教学的领导与教师要努力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