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
A、华裔(yì) 污蔑(miè ) 丁肇中(zhào)
B、彷徨(páng) 埋没( mò) 蛮横(hèng)
C、卑鄙( bì ) 怡 情(yí) 挑拨离间(jiàn)
D、缅怀(miǎn) 赋予(fù ) 卑劣(liè)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毫无选择?? 消声匿迹??? 栽种
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修身?
C、草长莺飞???不知所措???瞭望?
D、人情世故???天衣无缝???诚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丁教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4、下列加横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全村致富,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乎。
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
C、小张同学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人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B.⑤①④②③??C.①④②③⑤??D.③⑤①②④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A.合格的事物??????????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D.追求最高理想
7、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3)一抬脚就成功。( ?)
(4)事情在于人做。(? )?
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个字。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以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驯,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综合性学习
诺贝尔奖是一个举世瞩目、对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奖项,它的研究成果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为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并联系相关实际进行思考,初二(1)班准备出一期题为《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板报设立三个栏目。请你协助宣传委员,完成以下任务。
(1):在第一个栏目中,你要向同学们概述诺贝尔奖的性质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请依据以下材料,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材料】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等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一百多年来,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与科学家相继获此荣誉。得奖者中,有8位华裔科学家和中国的莫言、屠呦呦,8位华裔科学家是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英籍华人物理学家高锟,美籍华人化学家钱永健、李远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
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一】近来,人们对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1)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2)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3)具有自我成长动机和成就动机;(4)具有独立性、求异性和创新性;(5)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表明,中国中小学生的创新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 ????????。
(3):为号召同学们向诺贝尔奖得主学习,班级准备开展以“巨人的引领,我们的行动”为主题的活动,宣传委员请你在第三个栏目中写出一条活动建议并说明理由。(4分)
答:?????
阅读空间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5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0、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11、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13、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4、加粗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15、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 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6、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17、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8、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9、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A
6、B
7、一帆风顺;袖手旁观;一蹴而就;事在人为
8、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或: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或:做人要心胸豁达,不要心存猜忌。)
9(1): 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 ②一百多年来,在近千名获奖者中只有10位华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 (高举创新旗帜)
(3):建议要具体可行,理由需围绕主题。?
10、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1、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2、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1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4、不能。“惟一”一词强调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突出了“探索”在“寻求真理”上的作用。
?15、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16、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17、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18、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网的地方读书、某人为戒除浮躁而每日静坐两个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19、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緒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听歌,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我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