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共9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共9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3 09:2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2张PPT)
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现代史分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二)一化三改时期(1953—1956)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①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1、时间:1953年
2、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生产力)
三改: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一化三改关系:同时进行、相互促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过渡时期总路线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并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4.如何实现?
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1)一五计划内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轻工业商业。
②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旧中国被外国人讥为“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①国内环境: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国际环境:面临帝国主义政治敌视、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合时代背景
(2)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重点
产业:
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区域:
东北
“一五”计划的重中之重:”156项工程”
是指”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助下兴建
的156项工程。主要是重工业项目,从
实际实施的150项看,军工企业44个,
冶金企业20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加工
企业24个,能源工业52个,轻工业和医药
工业3个。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和
西部地区。
讨论:为什么”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
集中在东北地区?
1.原有重工业的基础较好;
2.东北煤铁资源丰富,铁路条件较好;
3.靠近苏联,便于得到苏联援助。
“一五”计划成就
1956年9月8日中国试制成功了第一批新型喷气式飞机
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并试制出了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这是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自此,中国结束了长期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1958年2月,毛泽东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观看国产解放牌汽车。
1957年10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通车典礼上,数百辆汽车驶过公路桥面。
(2)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重点
产业:
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区域:
东北
到1957年底,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1.目的: 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措施: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互助组合并为农业社(1954)
农业社的农民在分粮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目的: 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措施: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山西省太原市手工业者举行庆祝合作化的游行
毛主席接见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的老艺人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1953年个别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1.目的: 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措施: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这是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前排左一为荣毅仁。
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实行公司合营后,
私方举行大会,欢迎公方代表进厂。
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主席报喜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1953年个别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4.意义:①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②政治: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社会: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3.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目的: 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措施: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过渡时期的总路中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是( )
A.同时进行,互相促进
B.先进行工业化,后进行改造
C.先进行改造,后进行工业化
D.完成改造后,再进行工业化
2.“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重点放在( )
A.国防业   B.改善人民生活
C.重工业   D.轻工业
C
【牛刀小试】
A
3.有关社会主义改造的说法不对的是( )
A.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改造为公有制
B.改造的形式都是建立合作社
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4.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D
6、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
①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
②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三大改造的实质(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
C.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改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D
B
中国现代史分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一)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
回答:
1.中共“八大”关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2.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3.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基本依据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方针:在综合平衡重稳步前进。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的庆祝典礼。图为毛泽东在苏联伏努科夫机场发表了简短讲话。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代表团在访苏联间还出席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并在两个会议的宣言上签了字。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中国要在15年左右,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大跃进运动(1958年)
中心:大炼钢铁 错误: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上述口号表达了人民群众的什么愿望?有可能实现吗?
大跃进时代的口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以钢为纲,带动一切”(薄一波)  
“超英赶美平常事。”(群众)
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
客观上讲,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土高炉
修建土高炉
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如何?大炼钢铁给我国造成哪些不良影响?领导人犯了什么错误?
1958年8月,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河南省建起的土高炉群。
台前县属山东寿张县,1964年寿张县撤销,原县境金堤以南区域划归范县,隶属河南省安阳行署,金堤以北划归山东省阳谷县。
1974年范县东部9个公社设中共范县台前工作委员会和范县台前办事处(为县级机构)。
1975年改称中共台前工作委员会和台前办事处。
1978年建台前县,属安阳行署,1983年改属濮阳市。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全民大炼钢铁
留下荒山秃岭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报喜”活动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大跃进时期的
浮夸风
跃进产量高!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当时的“卫星田”能
承受得住一位小姑娘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大跃进运动(1958年)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特点:一大二公
中心:大炼钢铁 错误: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危害: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共产风”
人民公社“共产风”的大食堂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大跃进运动(1958年)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特点:一大二公
危害:①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中心:大炼钢铁 错误: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危害: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三面红旗
(五)三年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根本原因: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1959至1961年,中国三年困难时期,人民困苦不可言状,饿死者成千上万,非正常死亡人数5000多万,人口出现历史上少有的也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唯一的一次负增长。
(五)三年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六)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
1、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影响: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根本原因: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大跃进运动(1958年)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中心:大炼钢铁 错误: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危害: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特点:一大二公
危害:①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正确探索
失误
失误
失误
(五)三年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六)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
1、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影响: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失误
正确探索
根本原因: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①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1959年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
1956—1966十年建设成就:在曲折中发展
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摘掉“贫油国”的帽子
胜利油田的钻井
大港油田
我国新建铁路历程7200多千米,全国除西藏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通了铁路。
1.中共八大确立社会矛盾是(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C.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间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社会制度间的矛盾
C
【牛刀小试】
2、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 )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
3、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是因为(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
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A
4、“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
①反映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愿望
②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
③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有
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②对国情认识不足
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急于求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C
6.1958年严重泛滥的“左”倾错误在形式上表现为
①高指标 ②瞎指挥 ③浮夸风 ④“共产”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口号都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事( )
A.大跃进 B.大炼钢铁
C.人民公社化 D.社会主义改造
D
A
中国现代史分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三、文革时期(1966-1976年)
1、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本质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在政治上的反映。
3、危害
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③文革十年,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经济恢复:(1949-1952年)
工业化:(1953-1957年)
经济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
“左”倾错误:两个运动(1958年)
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
经济好转:(1962—1965年)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经济遭到全面破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