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评课稿
这堂课思路清晰,先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再整体感知解读“悲剧”,然后研读课文,体会悲剧背后的“伟大”力量,最后结合茨威格的背景理解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层层深入。并且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尊重学生的生成性。
不足:1、这是一篇传记文学,师应当进行一定深入,帮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的文学性和真实性。 2、可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梳理情节。《伟大的悲剧》预习导学案:
一、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请你浏览课文时:
1、标出段落。
2、随手画出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浏览后填空:
时间:
人物:
地点:
事件:
3、读完全文用了( )分( )秒。
二、浏览课文后,根据拼音补全下列成语。
(1)风cān( )露宿 (2)yào( )武扬威
(3)忧心chōng chōng ( ) (4)语无lún( )次
(5)海市shèn( )楼 (6)坚持不xiè( )
三、读课文,找出文中震撼你心灵的具有“悲剧”色彩的细节,并做批注。
摘录:
-------------------------------------------------------------------------------------------------------------------------------------------------------------------------------------------------------------------------------------------------------------------------------------------------------------------------------------------------------------------------------------------------------------------------------------------------------------------------------------------------------------------------------------------------------------------------------------------------------------------------------------------------------------------------------------------------------------------------------------------
批注:
-------------------------------------------------------------------------------------------------------------------------------------------------------------------------------------------------------------------------------------------------------------------------------------------------------------------------------------------------------------------------------------------------------------------------------------------------------------------------------------------------------------------------------------------------------------------------------------------------------------------------------------------------------------------------------------------------------------------------------------------------知识链接: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1881年出生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犹太家族。他的创作以小说和传记成就最大,作品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而到位,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1934年茨威格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因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1942年在巴西自杀身亡。(共16张PPT)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抓住记叙的要素
时间:
1912年
人物:
斯科特一行5人(或斯科特等)
地点:
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
事件:
不幸
遇难(覆没、牺牲……)
“悲剧”?
为什么斯科特一行人的南极探险是
小组合作:
根据相关内容,概括“悲”在何处
悲在———————————。(不超过10个字)
细读课文:
画出文中震撼心灵的具有“悲剧”色彩的细节。
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没有向世界抱怨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能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
——斯科特写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片段
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1881年出生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犹太家族。
1934年茨威格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因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1942年在巴西自杀身亡。
对人类有着终极关怀的人道主义作家
我从来不愿意去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歌功颂德,而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们的悲剧。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因为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人类暂时的黑夜。 ——茨威格
年度评选特别奖「嫦娥」团队:一个千古不变的奔月梦想,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航天仁完成代季交接的里程碑,从此我们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中国人的心中荡漾。
斯科特 威尔逊 奥茨 埃文斯 鲍尔斯
作业:
课外阅读《最后的跋涉----斯科特上校日记片段》《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重点解读悲剧背后的伟大力量,由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个性化阅读。在磨课的阶段,我的预设性过强,设定学生找的语句会是自己认为的句子,导致时间过于拖沓。忘记了课堂主要在于生成,也应该多多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正式上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发言。
《伟大的悲剧》作为传记文学,具有文学性和真实性,考虑到时间因素,我并没有特意强调这一特性,应当找相应材料进行分析,为学生学习八年级传记单元打好基础。21、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癫狂、销蚀、毛骨悚然、怏怏不乐、语无伦次”等词语。
2.快速阅读,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
3.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
4.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 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自从1821年南极洲被发现以后,人类对南极勇敢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有戏剧性而又令人辛酸的角逐。《伟大的悲剧》就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等人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的天才想象写成的。
整体感知
1、我们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记录了哪件事?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5分钟)
(学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我们能不能纵览全文,按照叙事的要素,更为精炼全面的总结呀??(ppt显示,列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师:连贯起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意思: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
师:(指导)对于比较长的记叙性文章,大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快速、准确概括事件内容。
2、师:在这次探险中,斯科特等人不仅没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而且所有队员全部遇难,这实在是一场令任何人听了都想为之落泪的“悲剧”啊!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个悲剧产生的巨大力量上,读课文,找出文中震撼你心灵的具有“悲剧”色彩的细节。(老师可提示: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是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
四、细读课文,研读探究(25分钟)
1、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个性化阅读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圈点勾画出来的地方,说出个人的理解,体会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思想感情。(注重朗读)
(学生也许会说文章的第2、6、10、11、12、13、14自然段等,重点研读第2、10、11段。(1)斯科特一行明明知道失败却还为阿蒙森做证这一段,重点解读这两句话: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2、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谁的观点?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作者以及世人们是不是这样认为的?〉。小结:这是一个失败的悲剧。从中我们体会到了斯科特一行失败的悲哀,更看到了他们面对失败的坦然、公正无私、恪守信用的绅士风度。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败的光明磊落、败的伟大光荣!
(2)再如关于威尔逊博士雪橇的一段。读出对他的尊敬赞美之情。小结:是啊,16公斤重的珍贵岩石样品在平常看来算不了多重,但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中,那可是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啊,这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悲哀,而是悲壮!
(3)如关于奥茨的那一段,可让学生细读,提问学生“战栗”一词表现了其于的人对奥茨的什么情感?与第一段的“战栗”进行比较。大家对奥茨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敬畏”。为何不把“敬畏”改成“敬重”之类的词?用“敬畏”,是因为当时的奥茨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经不是普通的对友而是一位神圣不可侵犯的英雄,大家有对他那种牺牲精神的敬重也有目睹战友离去的一种悲壮别离之情。再通过朗读体会感情。再从“英雄似的”这个词读出作者对他的敬佩。师小结:是啊,生离是让人忧伤的,死别则更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奥茨像一个英雄似地向死神走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寂寞永远留给了自己,原来,死可以淡然如斯,高贵如斯。请大家继续发表意见。
(4)关于三人等待死亡的那一段,重点解读“骄傲”一词。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是“骄傲”得面对死亡?学生答后小结:他们骄傲是因为他们面对失败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他们骄傲是他们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的种种苦难;他们骄傲是可以向世人证明自己民族的勇气……对于这些骄傲的等待死神的英雄,作者在文字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呢?此时,幻灯片上显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阅读:他们爬近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采用删、换等方法体会作者蕴涵在期间的感情:把“始终” 、“一声”去掉,把“哀叹”改成“抱怨”,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情感。
五、能力提升
1、师:(小结)同学们对课文的研读都很仔细。的确,文中有很多震撼心灵的充满悲剧色彩的细节。细品本文,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这场悲剧的悲哀,而是悲壮。斯科特一行人虽然遭遇到了失败,遭遇到但遭到毁灭的仅仅是他们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文章所写正如标题所昭示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写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
(生答,读最后一段,探讨最后一段的含义文章结尾句子,能较明显的体现作者的态度)
(但这样的理解我觉得还是不够的。茨威格出生在维也纳,维也纳是一个有着源远流长的具有丰厚博大内涵的文化传统与艺术氛围的古城,塑造了茨威格的良好的品格、理想与情趣,在加上他的犹太人身份,他受到德国法西斯的迫害,这些都使他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着终极关怀的坚定的人道主义作家。茨威格说:“我从来不愿意去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歌功颂德,而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们的悲剧。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因为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人类暂时的黑夜。”(ppt)(读)茨威格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人道主义作家,在这次南极探险中,茨威格看重的不是胜利与失败,而是斯科特等人在面对失败,面对死亡时所展现出来的坦然、友谊、诚信、顽强的“人性之光”(板书),带给人的一种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为斯科特一行写下了这篇动人心魄的传记,唱响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2、同学们,假如英国皇家学院现在正在准备为斯科特这个英雄的集体颁发“感动人类的科学探索奖”,请你为他们写一则颁奖词,唱出我们心中的赞歌。(教师出示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及颁奖词,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写法: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英雄的事迹,概括英雄的品质。2、热情洋溢、饱含赞美之情。3、语句优美,文才飞扬。)(生写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的颁奖词是这个悲壮故事最精彩的注脚。我想我们
应该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仰和哀悼。他们是: 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投影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