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6章 电磁波与信息时代
第6章 电磁波与信息时代
预习导学新知探究
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多维课堂,师生互动
突破疑难·讲练提升第1节 电磁波载息传万里
1.按频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γ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无线电波
B.无线电波→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γ射线→X射线
C.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无线电波
D.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解析:选D.对同一电磁波,其波长和频率成反比,按波长由小到大或按频率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故选项D正确.
2.关于无线电波传播方式——地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无线电波都能很好地绕过几乎所有的障碍物
B.地波传播方式比较适合于长波段和中波段
C.无线电波的波长越长,地面的吸收就越小
D.地面的电性质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地波的传播比较稳定
解析:选A.当电磁波的波长大于或相当于障碍物的尺度时,可绕过障碍物.短波和微波的绕过能力很差,故A错.由地波的特点可判定B、C、D均正确.
3. 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真空中,频率高的电磁波速度较大
B.在真空中,电磁波的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大
C.电磁波由真空进入介质,速度变小,频率不变
D.只要发射电路的电磁振荡停止,产生的电磁波立即消失
解析:选C.在真空中,各种频率的电磁波传播的速度都相等,与电磁波的能量无关,所以选项A和B错误.电磁波的频率由产生电磁场的振荡电路决定,与介质无关;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选项C正确.电磁波从发射电路向空间传播时,电磁场的能量也随着一起传播,所以电磁振荡停止,产生的电磁波不会立即消失.综上所述,应选C.
4.下面列出一些医疗器械的名称和这些器械运用的物理现象.请将相应的字母填写在运用这种现象的医疗器械后面的横线上.
(1)X光机,________;
(2)紫外线灯,________;
(3)理疗医用“神灯”照射伤口,可使伤口愈合得较好.这里的“神灯”是利用________.
A.光的全反射
B.紫外线具有很强的荧光作用
C.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D.X射线有很强的贯穿力
E.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作用
F.红外线波长较长,易发生衍射
解析:(1)X光机是用来透视人的体内器官的,因此需要具有较强穿透力的电磁波,但又不能对人体造成太大的伤害,因此采用了穿透能力比较强又不会给人体造成太大伤害的X射线,选择选项D.
(2)紫外线灯主要是用来杀菌的,因此它应用的是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而非荧光作用,因此选择选项C.
(3)“神灯”又称红外线灯,主要用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它利用的是红外线的热效应,使人体局部受热,血液循环加快,因此选择选项E.
答案:(1)D (2)C (3)E
5.雷达是现代战争中重要的军事装备,若雷达向飞机发出的微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为52 μs(1 μs=10-6 s),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则微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此时飞机与雷达的距离为________ m.
解析:微波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从发射到接收,微波走过的路程为s=vt=3×108×52×10-6 m=15 600 m.
所以飞机与雷达距离为=7 800 m.
答案:3×108 7 800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B.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波长不同
C.频率高的电磁波其波长较长
D.电磁波的频率由接收电路的接收装置决定
解析:选B.所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都等于光速;由c=λf,知波长与频率成反比,电磁波频率由发射装置决定.
2.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B.电磁波可以由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
C.雷达可以利用自身发射的电磁波的衍射波来对目标进行定位
D.随身携带的移动电话(手机)内,只有无线电接收装置,没有无线电发射装置
解析:选A.选项A符合物理史实.电磁波由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产生,B错误;雷达利用电磁波的反射确定目标位置,C错误;手机内应有发射电磁波的装置,D错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射出去的无线电波,可以传播到无限远处
B.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测定物体位置的无线电设备
C.波长越短的无线电波,越接近直线传播
D.移动电话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通讯的
解析:选A.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被吸收一部分,能量不断减少.雷达和移动电话的传输都利用了无线电波,波长越短,传播方式越接近直线传播.故B、C、D均正确,A错误.
4.电视各频道所用的传输图象信号的电磁波波段属于( )
A.长波 B.中波
C.短波 D.微波
解析:选D.因为微波段是利用空间波传播的,空间波在传输过程中受外界干扰最小,在视频传输、移动电话等方面很适合应用.故电视信号应用微波.
5.关于无线电波传播方式——天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长越长,电离层的反射作用越难
B.波长越长,电离层的吸收作用越强
C.“频率逃逸”指的是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丢失了
D.天波传播方式最稳定,最适合于短波的传播
解析:选B.电离层的反射特性与无线电波的波长有关,波长越长,越容易反射,电离层的吸收作用随自由电子密度、无线电波波长的增大而增大,故A错,B正确;天波的最大缺点是传播不稳定,故D错;如果收听远地电台广播会发现已调准的电台突然声音变小,听不清楚,在短时间内不能自行恢复,必须重新调节,这种现象称为“频率逃逸”,故C错.
6.波长为300 m的电磁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它的传播速度总是3×108 m/s
B.它的频率是106 Hz
C.它在水中传播的波长仍为300 m
D.它在水中传播时的频率大于106 Hz
解析:选B.真空中波速为3×108 m/s,则频率f== Hz=106 Hz.
在水中波速和波长变小,而频率不会改变.
7.北京广播台发射“中波”段某套节目的讯号、家用微波炉中的微波、VCD机中的激光、人体透视用的X光,都是电磁波,它们的频率分别为f1、f2、f3、f4( )
A.f1>f2>f3>f4 B.f1<f2<f3>f4
C.f1<f2<f3<f4 D.f1>f2<f3<f4
解析:选C.VCD机中的激光属于可见光波段.由电磁波谱知选项C正确.
8.宇航员在太空离开航天飞机的密封舱从事修复卫星等工作时,必须通过无线电对讲机交谈传递信息,这是因为( )
A.宇航员穿着全封闭式增压宇航服,他们之间无法直接对话
B.舱外宇航员和航天飞机内的宇航员之间相隔距离较远
C.在远离地面的太空没有空气
D.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息较快
解析:选C.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波则需要介质才能传播.所以宇航员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交流必须利用电磁波来完成.
二、非选择题
9.上海电视台演播厅正在现场直播文艺晚会,某观众在离演员30 m处观看,而北京的一位同学在电视机前观看同一节目.已知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为1 460 km,问声音先传到哪个人的耳朵里?为什么?
解析:根据声速和电磁波波速来比较:
该声音从演员传到观众所需时间为t1,则
t1= s≈0.088 s,
无线电波传播用时间t2= s≈0.004 9 s,
所以,先传到北京那位同学耳中.
答案:见解析
10.某雷达工作时,发射电磁波的波长为λ=20 cm,每秒脉冲数n=5 000,每个脉冲持续时间t=0.02 μs,问电磁波的振荡频率为多少?最大的侦察距离是多少?
解析:一般在空气中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就认为等于光速c=3.0×108 m/s.
由公式c=λf得:f==1.5×109 Hz.
雷达工作时发射电磁脉冲,每个脉冲持续时间t=0.02 μs,在两个脉冲时间间隔内,雷达必须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脉冲,否则会与后面的电磁脉冲重叠而影响测量.
设最大侦察距离为s,则2s=c·Δt,而Δt= s=200 μs?0.02 μs(脉冲持续时间可以略去不计),所以s==3×104 m.
答案:1.5×109 Hz 3×104 m
PAGE
4第1节 电磁波载息传万里
1.知道电磁波可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知道无线电波的波长范围.(重点)
2.知道无线电波的三种传播方式,了解三种传播方式的不同特点.(难点) 3.了解并能列举无线电波的常见应用.
4.知道电磁辐射的危害性.(重点)
一、电磁波谱
1.波长和频率是描述电磁波的两个基本物理量.对于某一电磁波,波长和频率成反比.物理学中把电磁波按波长(或频率)依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的谱线就是电磁波谱.按照波长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电磁波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
2.无线电波:在电磁波谱中,波长大于1 mm范围属于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按其波长由小到大又可分为微波(波长10-3~10 m)、短波(波长10~50 m)、中短波(波长50~200 m)、中波(波长200~3 000 m)和长波(波长3 000~30 000 m).
二、无线电波的传播
1.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称为地波.地波传播的方式较适合于长波段和中波段无线电波.
2.天波:靠大气中电离层的反射传播的无线电波称为天波.天波最适合于短波的传播.
3.空间波:像光束那样沿直线传播的无线电波称为空间波.远距离传播要借助中继站.微波及超短波的波长较小,穿透能力强,能穿透电离层,直线性好,靠空间波传播.
三、无线电波的应用
1.无线电广播、电视:应用于无线电广播的电磁波的波段有长波、中波和短波;应用于电视的无线电波段是微波.
2.雷达: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测定物体位置的无线电设备,传统雷达的工作波长为1 m,属于微波波段.微波的应用与发展促进了诸多领域的科技进步,如微波遥感遥测、海上救援等.
四、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波虽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但电磁辐射也已被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列入必须控制的、造成公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飞机上禁止乘客使用手机等无线电设备.人体在长期受到过量的电磁波辐射后,会出现头痛、头晕、疲倦无力等症状.一般地讲,辐射强度越大,频率越高,与电器的距离越近,接触时间越长,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
正确理解电磁波谱和电磁波
1.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顺序排列(如图)
2.电磁波的特征
(1)波速c:波传播的快慢叫波速,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即c=3×108 m/s.
(2)波长: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3)频率f:单位时间振动次数;单位:Hz,kHz,MHz.
(4)波长、波速与频率的关系:
数学表达式:c=λ·f.
说明:电磁波的波速一定,频率与波长成反比.
以下关于电磁波谱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红外线的波长比紫外线的波长短
B.可见光不属于电磁波
C.无线电波的波长比γ射线波长要短
D.无线电波的波长大于1 mm
[解析] 按照波长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电磁波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而波长大于1 mm的电磁波属于无线电波.所以D正确.
[答案] D
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都是本质相同的电磁波,其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但因波长(或频率)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要熟记各部分的波长、频率范围及其关系.知道同一电磁波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
1.一种电磁波的波长是200 m,它表示( )
A.这种电磁波能传递的距离是200 m
B.这种电磁波1 s能传播200 m
C.这种电磁波1 s内出现200个波峰和波谷
D.这种电磁波相邻两个波峰间距离是200 m
解析:选D.电磁波1 s能传播3×108 m,由波长定义知选项D对.
电磁波的传播及应用
1.电磁波的三种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 概念 优点 缺点 适用波段
地波 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 比较稳定 传播过程中消耗部分能量 长波段和中波段
天波 靠大气中电离层的反射传播的无线电波 受地面障碍物的影响较小 传播不稳定 短波
空间波 像光束那样沿直线传播的无线电波 受外界干扰小 进行远距离传播要借助于中继站 微波和超短波
2.无线电波的应用
(1)长波:主要用于导航、报时等.
(2)中波:主要用于收听广播.
(3)短波:主要用于电话、电报、广播、标准频率报时、防汛、救灾、军事通信等.
(4)微波:卫星通信、常规的中继通信、电话、电报、传输数据、图像、长途干线通信等.
无线电技术中通常根据波长把无线电波分成下表中的几个波段:
波段 长波 中波 短波 微波
波长/m 30 000~3 000 3 000~200 200~10 10~0.001
大家知道,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在距地面50千米到几百千米的范围内的大气层叫电离层,电离层对于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实验表明,对于波长小于10 m的微波,电离层能让它通过;对于波长超过3 000 m的长波,电离层基本上把它吸收掉;对于中波和短波,电离层对它有反射作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36 000 km高的地方,所以利用同步卫星进行无线电信号通信只能通过( )
A.长波 B.中波
C.短波 D.微波
[解析] 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传输的电磁波信号必须能够穿透电离层,而只有波长小于10 m的微波才能通过,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 D
长波主要用于导航、报时,采用地波传播.短波可应用于电话、电报、广播、标准频率报时,防汛、救灾、军事通讯等应用天波方式传播.微波在视频传输、移动电话等方面应用广泛,用空间波来传播.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微波和超短波一般采用天波传播
B.视频传输、移动电话一般采用地波传播方式
C.空间波的传播不需要中继站
D.电视和雷达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空间波,这种传播方式在传输过程中受外界的干扰最小
解析:选D.微波和超短波一般采用空间波传播,由于空间波沿直线传播,不能进行远距离传播,要进行远距离传播要借助中继站,故A、C错,空间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外界干扰小,视频传播、移动电话、雷达等都主要采用空间波.故B错,D对.
[随堂检测]
1.按频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γ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无线电波
B.无线电波→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γ射线→X射线
C.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无线电波
D.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解析:选D.对同一电磁波,其波长和频率成反比,按波长由小到大或按频率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故选项D正确.
2.关于无线电波传播方式——地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无线电波都能很好地绕过几乎所有的障碍物
B.地波传播方式比较适合于长波段和中波段
C.无线电波的波长越长,地面的吸收就越小
D.地面的电性质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地波的传播比较稳定
解析:选A.当电磁波的波长大于或相当于障碍物的尺度时,可绕过障碍物.短波和微波的绕过能力很差,故A错.由地波的特点可判定B、C、D均正确.
3. 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真空中,频率高的电磁波速度较大
B.在真空中,电磁波的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大
C.电磁波由真空进入介质,速度变小,频率不变
D.只要发射电路的电磁振荡停止,产生的电磁波立即消失
解析:选C.在真空中,各种频率的电磁波传播的速度都相等,与电磁波的能量无关,所以选项A和B错误.电磁波的频率由产生电磁场的振荡电路决定,与介质无关;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选项C正确.电磁波从发射电路向空间传播时,电磁场的能量也随着一起传播,所以电磁振荡停止,产生的电磁波不会立即消失.综上所述,应选C.
4.下面列出一些医疗器械的名称和这些器械运用的物理现象.请将相应的字母填写在运用这种现象的医疗器械后面的横线上.
(1)X光机,________;
(2)紫外线灯,________;
(3)理疗医用“神灯”照射伤口,可使伤口愈合得较好.这里的“神灯”是利用________.
A.光的全反射
B.紫外线具有很强的荧光作用
C.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D.X射线有很强的贯穿力
E.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作用
F.红外线波长较长,易发生衍射
解析:(1)X光机是用来透视人的体内器官的,因此需要具有较强穿透力的电磁波,但又不能对人体造成太大的伤害,因此采用了穿透能力比较强又不会给人体造成太大伤害的X射线,选择选项D.
(2)紫外线灯主要是用来杀菌的,因此它应用的是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而非荧光作用,因此选择选项C.
(3)“神灯”又称红外线灯,主要用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它利用的是红外线的热效应,使人体局部受热,血液循环加快,因此选择选项E.
答案:(1)D (2)C (3)E
5.雷达是现代战争中重要的军事装备,若雷达向飞机发出的微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为52 μs(1 μs=10-6 s),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则微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此时飞机与雷达的距离为________ m.
解析:微波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从发射到接收,微波走过的路程为s=vt=3×108×52×10-6 m=15 600 m.
所以飞机与雷达距离为=7 800 m.
答案:3×108 7 800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B.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波长不同
C.频率高的电磁波其波长较长
D.电磁波的频率由接收电路的接收装置决定
解析:选B.所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都等于光速;由c=λf,知波长与频率成反比,电磁波频率由发射装置决定.
2.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B.电磁波可以由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
C.雷达可以利用自身发射的电磁波的衍射波来对目标进行定位
D.随身携带的移动电话(手机)内,只有无线电接收装置,没有无线电发射装置
解析:选A.选项A符合物理史实.电磁波由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产生,B错误;雷达利用电磁波的反射确定目标位置,C错误;手机内应有发射电磁波的装置,D错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射出去的无线电波,可以传播到无限远处
B.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测定物体位置的无线电设备
C.波长越短的无线电波,越接近直线传播
D.移动电话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通讯的
解析:选A.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被吸收一部分,能量不断减少.雷达和移动电话的传输都利用了无线电波,波长越短,传播方式越接近直线传播.故B、C、D均正确,A错误.
4.电视各频道所用的传输图象信号的电磁波波段属于( )
A.长波 B.中波
C.短波 D.微波
解析:选D.因为微波段是利用空间波传播的,空间波在传输过程中受外界干扰最小,在视频传输、移动电话等方面很适合应用.故电视信号应用微波.
5.关于无线电波传播方式——天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长越长,电离层的反射作用越难
B.波长越长,电离层的吸收作用越强
C.“频率逃逸”指的是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丢失了
D.天波传播方式最稳定,最适合于短波的传播
解析:选B.电离层的反射特性与无线电波的波长有关,波长越长,越容易反射,电离层的吸收作用随自由电子密度、无线电波波长的增大而增大,故A错,B正确;天波的最大缺点是传播不稳定,故D错;如果收听远地电台广播会发现已调准的电台突然声音变小,听不清楚,在短时间内不能自行恢复,必须重新调节,这种现象称为“频率逃逸”,故C错.
6.波长为300 m的电磁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它的传播速度总是3×108 m/s
B.它的频率是106 Hz
C.它在水中传播的波长仍为300 m
D.它在水中传播时的频率大于106 Hz
解析:选B.真空中波速为3×108 m/s,则频率f== Hz=106 Hz.
在水中波速和波长变小,而频率不会改变.
7.北京广播台发射“中波”段某套节目的讯号、家用微波炉中的微波、VCD机中的激光、人体透视用的X光,都是电磁波,它们的频率分别为f1、f2、f3、f4( )
A.f1>f2>f3>f4 B.f1<f2<f3>f4
C.f1<f2<f3<f4 D.f1>f2<f3<f4
解析:选C.VCD机中的激光属于可见光波段.由电磁波谱知选项C正确.
8.宇航员在太空离开航天飞机的密封舱从事修复卫星等工作时,必须通过无线电对讲机交谈传递信息,这是因为( )
A.宇航员穿着全封闭式增压宇航服,他们之间无法直接对话
B.舱外宇航员和航天飞机内的宇航员之间相隔距离较远
C.在远离地面的太空没有空气
D.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息较快
解析:选C.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波则需要介质才能传播.所以宇航员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交流必须利用电磁波来完成.
二、非选择题
9.上海电视台演播厅正在现场直播文艺晚会,某观众在离演员30 m处观看,而北京的一位同学在电视机前观看同一节目.已知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为1 460 km,问声音先传到哪个人的耳朵里?为什么?
解析:根据声速和电磁波波速来比较:
该声音从演员传到观众所需时间为t1,则
t1= s≈0.088 s,
无线电波传播用时间t2= s≈0.004 9 s,
所以,先传到北京那位同学耳中.
答案:见解析
10.某雷达工作时,发射电磁波的波长为λ=20 cm,每秒脉冲数n=5 000,每个脉冲持续时间t=0.02 μs,问电磁波的振荡频率为多少?最大的侦察距离是多少?
解析:一般在空气中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就认为等于光速c=3.0×108 m/s.
由公式c=λf得:f==1.5×109 Hz.
雷达工作时发射电磁脉冲,每个脉冲持续时间t=0.02 μs,在两个脉冲时间间隔内,雷达必须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脉冲,否则会与后面的电磁脉冲重叠而影响测量.
设最大侦察距离为s,则2s=c·Δt,而Δt= s=200 μs?0.02 μs(脉冲持续时间可以略去不计),所以s==3×104 m.
答案:1.5×109 Hz 3×104 m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