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课件(25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课件(25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5-22 21: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目录
CATEGORIES




感悟式鉴赏
形式鉴赏
社会学式鉴赏
比较式鉴赏
大家对这个故事熟悉吗?
“画龙点睛”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眼睛是什么的窗户啊?
我们一起看看透过心灵的窗户你们真的能看到人的内心情绪吗?
那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形大家能想到什么东西吗?
大家能看出这些图片表情表示出的情绪吗?
感悟,观察,研究,比较
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小结
(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2)、仅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幅作品。一副画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东西需要你去细细品位。
四种鉴赏方法
1悟式鉴赏
1.感悟式鉴赏
2.形式鉴赏
3.社会学式鉴赏
4.比较式鉴赏
01
形式鉴赏
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形体等。
线条表现水在不同
01
形式鉴赏
地域和天气的线条表现水在不同地域和天气的变化
《水图》之《黄河逆流》、《长江万顷》 马远 南宋
设 问:
1.形式鉴赏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2.这些内容是否只有艺术家才能理解?
第二章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标题内容
形式鉴赏
构图: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形体:除了脸部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属夫人那双高贵纤细、而且美丽无比的手了.它也不由地勾起我的长久的、无穷无尽的兴趣.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光润的双手搭在一起,双手的纤细形状确定了手的稳定美。这幅肖像画中的风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背景效果,广阔的自然风光衬托着夫人,向远方伸展去.我们欣赏背景必须留心注意的是,这幅画中的风景绝不能认为是现实存在的风景.必须懂得这一切只不过是从纯粹的装饰性作用的角度描绘的.
色彩:乔孔达夫人身着的柔软而且带美的衣褶的衣裳,看上去似乎非常单纯,这是芬奇用一种绿灰色带光泽的色调将衣裳描绘出来的.这种衣裳会使人陶醉于散发着芳香的夫人肉体.从袒露的雪白的胸部至衣下流动着的曲线美,与目光和嘴角的微笑一起,充满了惊人的力量,直逼观众。
明暗: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形象: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感悟式鉴赏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问题: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画家是怎么表现的?作品联想到了什么?
感悟式鉴赏从观者经验出发,通过想象去欣赏美术作品。适用于写意性和表现性作品(国画)。
感悟式鉴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标题内容
感悟式鉴赏: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由一种普普通通的表现载体呈现出了一种对艺术的升华。画面不再是单纯的画面,其中的内涵影射了对人类对万物造化的一种赞美。她平和的微笑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如那清澈的目光给予人们已纯洁的洗礼一种心灵的洗礼。她的安然又给予我们一种母性的感动和亲切
线条表现水在不同
01
社会学式鉴赏
夜巡(油画 布面 1638-1642)(荷兰)伦勃朗
鉴赏方式
偏重于对作品:
内容
意义
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
委托人
创作意图等
方面认识和理解
社会学式鉴赏
《写生珍禽图》黄荃五代
《夜巡》伦勃朗荷兰
五代、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鼎盛期。此图为画家教子习画的范本。(不同创作目的)
伦勃朗由于《夜巡》创作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改变了其辉煌的人生。(社会背景影响)
美术现象不存在于真空环境中,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社会学式鉴赏在于探究、追问作品主题。
第二章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标题内容
社会学式鉴赏:
文化背景: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初。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
画家生平:画者生平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500多年来,人们一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丰功伟绩。
人物装束: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没有眉毛,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比较式鉴赏
横向: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纵向:比较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环境
比较式鉴赏可以确定作品的好坏,但许多情况下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不同而已。比较往往从形式入手。有比较才有鉴别
第二章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标题内容
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但是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还是能明显地辨别出来,尤其是画家着力描绘的面庞被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所笼罩,人物轻柔、温存、纯真的表情栩栩如生地突显出来。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具有植物学准确性的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竟然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远处蓝色的天空透过岩体之间的孔洞和夹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年轻的母亲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她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天使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等含义,这一组人物是按金字塔的构图原理组建安排的,塔顶是圣母的头,侧边是她伸出的双手,底角是天使和婴儿。达·芬奇把结构看作打开作品意图的钥匙,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盛期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金字塔式的人物构图。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标题内容
《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这幅祭坛画,指定装饰在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内的礼拜堂里的。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故得此名。现为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古代艺术大师馆收藏。画中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教宗西斯笃一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圣芭芭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扒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著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这幅画中的圣母被世人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
练习与归纳、展示
01
我们怎样欣赏一幅画,其实就是多动脑,多去想,去问自己,去和画面交流就像和画家本人去交流。大师的绘画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他们的画够你去读一辈子,永远也让你读不完。
真正的欣赏,不光是用眼看,还要用脑去“看”。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同学们下面的学习带来启示和帮助。
3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尝试用四种鉴赏方式对该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写一篇作品赏析。
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