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01)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资料( 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01)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资料( 含答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03 14:41:02

文档简介

六上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资料
一、《一棵顽强的小树》
1、植物都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2、植物的根总是向(下),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这种特性分别叫(向地性)(向水性)。
3、植物的茎、叶总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这种特性是(向光性)。
4、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是受到了(地心引力)的作用。
二、《从“南橘北枳”说起》
1、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土壤),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
2、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燕)来钻。苹果性喜(寒),栽植不宜(南)。
麦怕水淹(根),蝉怕水淹(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3、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叶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4、灌木适于(荫)的环境,苔藓适于(潮湿阴暗)的环境,针叶松不怕(寒冷)。
5、可以自由关闭的(鼻孔),储存(脂肪)的(驼峰),粗大而且可以(开叉)的(脚趾),这些都是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秘密武器。
6、肥厚的(脂肪层)和密集的(体毛)帮助北极地区的动物们(抵御严寒)。
7、(纺缍形)体形、(鳍)、背部颜色(深)和腹部颜色(浅)都是(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8、(强劲)的四肢,有利于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捕食)和(逃跑)。
9、动物们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如青蛙、狗、大雁分别通过(冬眠、换毛、迁徙)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三、《走进池塘》
1、鱼、水虿、孑孓、浮游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浮游生物→孑孓0→水虿→鱼)。
2、(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就象(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
3、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利用别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它们被看成是生态系统中的(清洁工)。
5、食物链中,箭头指向谁,就是(被谁吃)。至少要有(3)种生物才能组成一条食物链。
6、食物链中,总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四、《假如大树都倒下》
1、食物链的起点是(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自己的生长,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2、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3、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的时候,势必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
4、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的因素有:(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砍伐森林)。
5、森林具有的作用:(净化空气、制造氧气、调节气候、降低噪音、保持水土、防风护沙、美化环境)。
6、树木对人类的生存非常重要,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7、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洪灾、干旱、沙尘暴)等。
8、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五、选择题。
1、下列条件中,不是达尔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时的条件是(B)。
A.单侧光照 B.湿棉条 C.锡箔罩
2、适应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是(B)。
A.青蛙 B.企鹅 C.燕子
3、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C)。
A.制养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4、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起制约作用因素(B)。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5、春天,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B)。
A.灰色 B.绿色 C.黄色 D.白色
6、各种生物和周围的外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工的整体称为(C)。
A.食物链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7、下列食物链表达正确的是(C)。
A.草→蔷薇→蚜虫 B.草→蚜虫→小鸟→蚯蚓 C.蔷薇→蚜虫→瓢虫→小鸟
8、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B)。
A.螺→鱼→鸭子 B.水草→小鱼→大鱼→鸬鹚
C.孑孓→小鱼→鸬鹚 D.鸬鹚→螺→小鱼→水草
9、下列动物中扮演微生物角色的是(A)。
A.蚯蚓 B.啄木鸟 C.蝗虫 D.鲫鱼
六、判断题。
1、植物的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它们只能在具备这些环境因素的地方生存。√
2、动物的习性是与生俱来的,与当地的生活环境无关。×
3、蛇、牛、燕子分别通过迁徙、冬眠、换毛的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4、生物是环境的一部分,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5、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不可能破坏。×
6、微生物都能分解动物、植物的尸体。×
7、湖边植物根系的分布,远湖边的位置比近湖边的位置根系多。×
8、针叶林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中。×
9、各地区的特定环境决定了该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种类分布。√
10、所有的植物对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因素的要求都差不多。×
11、爬山虎的叶子全部散开且互不遮盖,这是适应人类绿色工作的需要。( × )
12、山坡上树木的树干大多斜伸出来而不是笔直向上生长,这是植物向水性的体现。(× )
13、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 )
14、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 )
15、小华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 × )
16、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 (√ )
17、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 )
18、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能力。(√ )
19、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 × )
20、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 )
21、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 )
七、想想做做。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反映了一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你根据食物链补充一种生物,将它们的食物关系写出来。
( 树叶 )→( 蝉 )→( 螳螂 )→( 黄雀 )
2、根据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实际上青虾吃的是水中的浮游生物)”,写出它们之间的食物链:( 浮游生物)→( 青虾)→( 小鱼 )→( 大鱼 )
八、连线。
香蕉 针叶 山地
仙人掌 阔叶 沙漠
松树 叶刺 雨林
九、请提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见(至少三条)。
1.多植树造林;2.不乱砍滥伐;3.不乱扔垃圾;4.节约用水;5.少用一次筷子;6.不盲目引进物种;7.不大量捕杀动物.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