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三中高一(下)开学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分)《晋书?傅玄列传》中记载:“耕夫务多种,而耕蟆不熟,涂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因地制宜
2.(2分)中国古代的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具体表现为集市的设置和日常管理、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政府力图保护私营商业 B.私营工商业超过官营
C.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 D.用法律规范商业行为
3.(2分)“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4.(2分)如表是英国15、16世纪某指数变化情况。这一经济指标最有可能是( )
年份 1501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指数 74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A.粮食产量 B.工业产量 C.人口数量 D.物价变化
5.(2分)某国19世纪70年代冶金企业平均投资为10多万元,20世纪初则达到近200多万元;同一 时期的冶金企业由上千家减少为100多家。据此可知该国( )
A.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出现新式的生产组织形式
C.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
D.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进行
6.(2分)“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的欧洲强国中,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非欧洲国家得到资金和进行建设。”在这样的“新工业时代”( )
A.钢铁工业成为新兴的工亚生产部门
B.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
C.德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7.(2分)李鸿章评价轮船招商局:“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设立( )
A.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改变了对外贸易的整体格局
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水运的控制
8.(2分)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9.(2分)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10.(2分)一战后,美国信用扩张支撑的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不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乐观情绪之上的。越是无生产经营能力和支付能力者,越是积极地寻求贷款和赊购。于是,造成坏账的大量积累,引发银行倒闭、企业破产。据此分析,经济运行( )
A.不应产生对前景较为乐观的估计
B.应辟免超前消费现象的出现
C.应力求生产与有能力消费的协调
D.应尽力缩小银行贷款的额度
11.(2分)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从25%下降到4%.共和党为准备的竞选基金有900万,罗斯福只有450万,这从侧面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A.全面维护了民众根本利益
B.未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危机
C.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D.有悖于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12.(2分)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13.(2分)1961~1971年,瑞典国民经济与社会福利开支增长速度的对比为1:1.37.同一时期,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丹麦的这一对比分别为l:1.28、1:1.41、1:1.96、1:2.02、1:2.17.据此判断,这一时期西欧( )
A.贫富差距已逐渐缩小
B.福利制度加重了政府负担
C.国家干预的成效明显
D.经济增长的速度比较接近
14.(2分)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 )
A.部分企业国有化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大幅度降低税率 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15.(2分)“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换句话说,农民……反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农民“反对我们”是由于当时实行( )
A.农业集体化 B.固定粮食税制
C.余粮收集制 D.工业化政策
16.(2分)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模式的僵化 B.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的经济封锁
17.(2分)美国成为一个富裕的庞然大物时,欧洲许多地方却仍然是如丘吉尔所称的“瓦砾一堆”,而且为了自卫,许多国家还求助于华盛顿所诅咒的经济措施﹣﹣进口管制、国有化、贸易优惠法、双边条约和津贴补助。为此美国(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建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积极推行马歇尔计划
D.倡导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8.(2分)2017 年2 月1 日(当地时间),英国议会下议: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2017 年3 月29 日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英国“脱欧”由此迈出标志性一步。“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
A.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
B.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断
C.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19.(2分)2014年1月APEC峰会重回中国,在北京雁栖湖召开。峰会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发展和共同繁荣。下列关于该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是其最重要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B.促进国际贸易规范化法制化
C.成立于1991年韩国的汉城
D.推动了贸易自化与便利化
20.(2分)“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这表明( )
A.发达国家已丧失经济技术优势
B.西方国家对当前利益分配不满
C.贫富分化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D.反全球化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
21.(2分)葛荣晋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明清实学》中指出:“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文中的“实学思潮”( )
①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②深入批判了封建制度
③提出了“经世致用”主张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2分)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家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23.(2分)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24.(2分)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25.(2分)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26.(2分)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儒家思想的( )
A.极力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27.(2分)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 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28.(2分)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9.(2分)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30.(2分)2011年6月16日凌晨,我国大部分天空逐渐出现一轮红月亮,成为11年来月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
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31题10分,32题15分,33题15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备臣,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帮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得当之处);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相同的目的。
(2)依据材料三,鲁迅指出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的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今天对待儒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32.(15分)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事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33.(15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19世纪中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罗斯福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的“计划”。这些“计划”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三大国际组织”的中文名称各是什么?简析这些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9-2020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三中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关键信息“耕夫务多种,而耕蟆不熟,涂丧功力而无收”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强调农夫应勤劳耕种,开发土地生产能力,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
ABC均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B。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题干旨在表明政府立法规范私营工商业管理,并不代表政府保护私营商业,故排除。
B.材料未体现私营工商业和官营商业比较,故无法说明,排除。
C.材料只涉及私营商业立法未能反映整个经济立法体系,故排。
D..根据题干“…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可知政府立法以规范私营工商业的运行秩序,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试题难度一般,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解答】“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可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选项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的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社会的发展,B选项排除。
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粮食产量在16世纪不可能出现如此巨大的发展。
B.当时工业产量也没有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
C.材料中的数据不符合英国人口变化特征。
D.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物价飞速上涨,材料是物价上涨的现象。
故选:D。
5.【分析】本题考查垄断组织的形成。需要掌握垄断组织出现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垄断组织出现的表现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该国冶金企业投资幅度增加,冶金企业在减少,体现了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这是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B。
6.【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分析判断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故D项正确。
钢铁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出现,故A项错误。
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
C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轮船招商局的设立的积极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材料强调轮船招商局的设立使得内河航运“少入洋商之手者”。A项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轮船招商局设立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受到抵制而非遏制,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对外贸易的整体格局的改变,故C项错误。
轮船招商局的设立“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打破了列强对中国水运的控制,故D项正确。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
【解答】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
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
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
【解答】“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表明这一事件说明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是强调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强调对前景是否乐观估计。
B.避免超前消费的现象不是材料主要意思。
C.从材料可以看出生产和消费之间应该是相互协调的,不能够使生产超越消费,也不能让消费超越生产。
D.缩小银行贷款的额度不是材料的意思。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主要根据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特点和本质上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中,为从根本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工人的权利,这些措施暂时损害了一些大财团有利益,与传统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政策有所不同,所以遭遇他们的反对,由此才出现了罗斯福在竞选中受到银行家和经纪人支持率下降的现象,故D项正确;
罗斯福新政根本上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A错误;
新政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但缓解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最终走出了危机。故B错误;
新政缓和了美国社会危机,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遏制了法西斯上台的可能,故C错误。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需要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可以看出政府注重环境保护,依据题干“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可知,反映了解决就业问题,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故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材料西方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开支比重可知,福利制度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14.【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政策调整,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新变化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材料。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不可能加大国有化力度。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不是增加国内需求。
C.幅度降低税率,有利于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扩大产品的供给,符合材料中的理论要求。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80年代福利国家制度的规模有所缩减,美国政府不可能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故选:C。
15.【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
【解答】“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量征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C正确;
A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
B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排除。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发展状况。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僵化的影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死后,斯大林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1936年苏联宪法诞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重视发展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物资短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奇缺,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极不协调,因此题干材料中的现象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僵化造成的,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故选:A。
17.【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战后世界经济体系,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对苏联的遏制,材料明显是强调经济上贸易计划。
B.材料反映的不是货币体系的要求,而是关于进出口和国际贸易的问题。
C.马歇尔计划是直接的货币援助计划,没见到国际贸易问题。
D.从材料中的进口管制贸易优惠法,可以看出涉及到的是世界贸易问题,战后美国倡导签署了关贸协定,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故选:D。
18.【分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英国退出欧盟,在短期内对英国无疑是有利的。
【解答】“2017 年3 月29 日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实质上反映了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推动了本地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故答案为D项。
A项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非创始成员国,排除。
B项亚太经合组织只是一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未制定组织条例和章程,排除。
C项1989年1月,汉城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国家部长级会议”代表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D。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英、美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行为反映其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利益分配的不满,选项B正确;
选项A不符合史实,发达国家掌握技术优势,排除;
材料中英美的逆全球化行为并不是贫富差距导致,选项C排除;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选项D排除。
故选:B。
21.【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实学思潮”是指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他们批判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故②错误;
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①③④正确。
故选:C。
22.【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具体考查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理解。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继承者并非背叛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ABC项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3.【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解答】A项和C项只是心学的观点,排除;
D项只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
B项表述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B正确。
故选:B。
24.【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主张是: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B项错误;
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故选:A。
26.【分析】本题考查孔子,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解答】“材料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的大体含义是子路向孔子求教关于鬼神之事,孔子回答:生人尚未侍奉好如何侍奉鬼神,人究竟如何生存尚未明了如何知晓死后是何种情形;这体现了孔子对鬼神的怀疑和对个人生存和人事的关注,即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故B正确;
等级名分制度、民本思想、朴素唯物主义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27.【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具体考查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解答】墨子的“兼爱”思想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积极倡导“爱无等差”是一种博爱思想,
受到当时儒家和法家的攻击,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8.【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解答】王阳明和陆九渊都是心学,所以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故①正确;
内心反省是心学的特征,故②正确;
“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说明不盲从孔子,有一定独立自主精神,故④正确;
心学是儒学发展的阶段,所以不可能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故③错误。
故选:B。
29.【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解答】注意时间“宋代”,用排除法。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是汉代董仲舒,排除;
B的表述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故C正确;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
故选:C。
30.【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和对选项的分析,结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皇帝对国家的治理,天会有相应的天象作为反映。红月亮明显是异象,在汉武帝时会被认为是上天的警告,皇帝一般会发布罪己诏,故C项正确。
A项只是涉及到自认灾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与分析不符,应排除。
D项是对客观的唯物解释,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31题10分,32题15分,33题15分)
31.【分析】本题考查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需结合孔子的思想、韩非子的思想、鲁迅的思想、朱熹的思想、李贽的思想来解答。
【解答】(1)根据“为政以德,譬如备臣,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帮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可知,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治世。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2)根据“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可知,鲁迅认为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思想,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3)根据“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得当之处);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知,朱熹认为孔子的思想言论是不可变更的,根据“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可知,李贽却认为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这种不同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怀疑和动摇。
(4)结合所学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
(1)不同点: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治世。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2)鲁迅认为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思想,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3)朱熹认为孔子的思想言论是不可变更的,李贽却认为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这种不同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怀疑和动摇。
(4)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者批判继承)。
3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经济体制改革,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1)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即可。
(2)结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即可。
(3)结合新时期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4)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事件:鸦片战争。影响: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源:“左”倾错误
(3)表现: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启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政策的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3.【分析】(1)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需结合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来解答。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需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来解答。
(3)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需结合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列举即可。
(2)第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知“计划”是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部分措施即救济、兴办公共工程、保护劳工关系、建立保障体系等;第二问,“计划”的作用主要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进而早日摆脱危机角度回答即可。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三大国际组织是: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一方面指出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主要突出三大组织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发展和规范国际经济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
(1)事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初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计划”: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作用:缓解了失业压力;缓和了劳资矛盾;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3)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影响:有利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占据优势地位;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规范和协调国际经济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