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马嵬》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马嵬》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3 06:1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马嵬(其二)
目录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从整体上把握《锦瑟》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这首诗的象征手法。

把握《马嵬》的叙事特点和表现手法。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借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后二者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作者简介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一生。46岁时死在荥(xíng)阳。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华阳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题目解说
马嵬(其二):是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为抒情对象的咏史诗。
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的马嵬,不禁生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出《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以借古讽今。
解析文本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解析文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不管来生怎样,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开篇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了术士在海外寻到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流露出讥讽语气,为诗歌定下基调。
解析文本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只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时敲打梆子的声音,再也听不到宫中鸡人传唱报晓得声音了。
颔联追述李杨西逃的情景。“虎旅传宵柝”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而玄宗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玄宗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解析文本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事变发生那天,军队同时停留不前,当年七夕之夜玄宗和贵妃嘲笑牛郎织女一年才会一次面。
颈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当时”的乐与“此日”的狼狈相对照,讽刺了唐玄宗的结局。用“七夕笑牵牛”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前者是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务的典型事例,是因;后者是事件的结局,是果。二者为因果关系。
解析文本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什么做了将近四纪的皇帝,却不如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尾联用莫愁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男儿能够保住既能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恰与当皇帝四十多年的唐玄宗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形成对比,令人深思其中的批判意义,点明主旨。
重点探究
1.《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叙:“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社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结构图解
《马嵬》 (其二)
玄宗之悲——首联:荒唐招魂
马嵬之变
颔联:出逃剧变
颈联:可笑无奈
对比感叹——尾联:诘责讽刺
荒淫误国
无尽感叹
主题归纳
《马嵬》(其二):借“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重点探究
2. 《马嵬》(其二)一诗对马嵬驿千古悲剧作了深刻的历史反思。这种反思正是通过对比手法实现的。试加以探究。
观点一:在虚与实的对比中观照历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两句,唐玄宗听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上寻访到了杨贵妃,是“虚”,二人当初盟誓“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而未可知,也是“虚”。而实际是“徒闻”音讯,聊以告慰;“此生体”,阴阳两隔,形影相吊。诗人将传说与现实、愿望与现实作对比,在对比中回顾历史,在巨大的反差中突显现实的凄凉。
重点探究
观点二:在治与乱的对比中演染气氛,揭示原因。
军队不是为了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为了发动兵变逼死杨贵妃!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昔日“鸡人报晓筹”的宁静、“七夕笑牵牛”的悠闲。在这种动荡紧张的气氛下,当初的宁静悠闲便越发令人留恋回味。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巧妙自然地启示人们去思考这场悲剧的根源:正是当初唐玄宗未能居安思危,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才酿成了二人“此生休”的悲剧。
观点三:在尊与卑的对比中抒发感慨。
“四纪为天子”,尊荣至极;“卢家有莫愁”,平凡卑微。可是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并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的唐玄宗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甚至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享受家庭的幸福呢?诗人在强烈的对比和冷峻的诘问中抒发感慨,启发读者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写作特色
(1)讽意至深。
①否定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诗歌一开头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经明明白白地完结了。“徒闻”“未卜”和“休”流露的讥讽语气,又为下文定了基调。
②对比唐玄宗今夕境遇,寓意自明。昔日沉溺于淫乐生活,安然高卧,有专人报告时间;而今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烘托出在逃难中的典型环境。诗人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析”,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③结尾通过问句深化主题。虽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
写作特色
(2)用笔至细
①倒叙手法。从整体上,先说唐玄宗荒唐举动,再追述马嵬之变,倒叙使诗歌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先说此日军队哗变,再说昔日情景,突出因果。
②措辞委婉。这首诗写得回环往复,措辞委婉,却意味深长。如“徒闻"表现唐玄宗的痴心妄想;“空闻”与“无复”相照应,嘲讽了玄宗的荒唐误国。
③立意含蓄。前六句写李、杨的爱情悲剧,最后一联方点明题旨: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爱人,反而连平常百姓家的幸福也没有。这一立意含蓄但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教训。
课堂检测
(1) 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 。
(2 )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 。
(3)梦境虚缈,理想难托,李商隐的《锦瑟》中“ ”两句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人生如梦、理想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课堂检测
(4)《马嵬》(其二)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其中写出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两句是: 。
(5)《马嵬》(其二)中,从对比角度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

(6)《马嵬》(其二)中,用对比手法寄托感慨,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课堂检测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①日角:指人的额骨突出饱满如日的样子,古代以为是帝王之相。此指唐高祖李渊。②颈联二句:隋炀帝很喜欢收集萤火,广种垂柳,劳民伤财,以供个人玩乐。③陈后主:陈叔宝,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
1.颈联除对偶外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2.联系全诗,简析尾联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颈联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是写今昔对比:昔日的隋炀帝喜欢收集萤火,广种垂柳;如今昔日的繁华之地已只剩“腐草”“暮鸦”。诗人用今昔对比,渲染了隋朝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尾联通过想象,设想隋炀帝在地下若与陈后主相遇,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曲《后庭花》吗? 暗含隋炀帝不接受历史教训,步了陈后主后尘之意。诗人以此作结,寓答于问的写法,深刻地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意在为唐末帝王蔽响警钟。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