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2.9课《能量的转换》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粤科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2.9课《能量的转换》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23 10:2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第9 课《能量的转换》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能量及其转换”单元中的第二课。
本课用小魔术来引入。魔术同时具有疑惑性和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展开关于能量
的探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1“神奇的扭扭蛇”通过探索扭扭蛇扭动的
原因,解开魔术中留下的疑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能量可以转换。
活动2“能量的相互转换”,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能量转换现象,二是引导
学生去注意生活中能量的转换现象。实践“钻木取火”引导学生通过钻木取火的
实践活动体验能量转换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能量转换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常见,但相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隐形的现象。
在这之前,比较少的学生会注意到在哪些现象中发生了能量的转换,也很少会思
考这个问题。学生在四年级时探究过声音的相关现象,他们可能在一些电视节目
上看过“用声音震碎玻璃杯”的现象,但对“声能”一词还比较陌生,对声能的
认识较少。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2. 知道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3. 能举出能量转换的实例。
4. 对能量转换的现象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扭扭蛇在转动时所具有的机械能是声能转换而来
的。
教学难点:知道能量可以相互转换,能举出能量转换的例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剪刀、纸杯、扭扭棒、能量转换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多媒体
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波波和彬彬在学校科技节上看到一个小魔术——扭扭蛇随着音乐转动
起来。
问题:扭扭蛇为什么会动起来呢?
任务:重演一次小魔术,让扭扭蛇转动起来,并分析扭扭蛇的转动与什么有
关。
(二)活动探究
1. 活动1 神奇的扭扭蛇
媒体:出示扭扭蛇转动的魔术场景。
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这个现象与声音有关吗?
汇报:学生描述现象,尝试解释该现象。
讲述:介绍制作扭扭蛇的方法和实验方法。
活动:学生制作扭扭蛇并做实验进行探究,把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
册》上。
交流:学生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
问题:扭扭蛇为什么会动起来?扭扭蛇的能量来自哪里?
汇报: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
小结: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声能。能量可以相互转换,扭扭蛇能动
起来是因为声音的声能转化成了扭扭蛇的机械能。
2. 活动2 能量的相互转换
问题:能量可以相互转换,让扭扭蛇转动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能量转换?
交流: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该过程中声能转换成机械能。
媒体:电视机、熨斗、太阳能热水器、发声烧水壶图片。
问题:图中的物品工作时发生了什么能量转换?
交流:电视机可以把电能转换成光能和声能,熨斗可以把电能转换成热能,
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热能,发声烧水壶把热能转换成声能。
问题:你能找到生活中能量转换的例子吗?
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交流。
媒体:出示《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图片。
活动:分析图中由太阳能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把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
活动手册》上。
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番茄光合作用把太阳光中的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小男孩吃番茄骑自
行车,把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发电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电热烧水壶把
电能转换成水的热能;水沸腾发出声音,水的热能转换成声能。
3. 实践钻木取火
问题:你们知道古人怎样取火吗?
媒体:出示钻木取火的图片。
问题:古人常用钻木的方式获取火种。为什么钻木就能获得火苗?
交流: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并相互交流。
活动:学生动手体验钻木取火。
问题:在转动木棍的过程中木棍具有哪种形式的能量?燃起火苗需要哪种形
式的能量?
交流: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转动木棍的过程中木棍具
有机械能,燃起火苗需要热能。
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交流:学生交流钻木取火的过程发生了哪些能量转换。
小结:钻木取火的过程中,机械能转成热能。
七、板书设计
9. 能量的转换
扭扭蛇:声能机械能
电视机:电能光能和声能
熨斗:电能热能
太阳能热水器:光能热能
发声烧水壶:热能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