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内容:
表演《游子吟》《花非花》
聆听《关山月》《但愿人长久》
单元目标:
1、聆听两手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已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感。
2、 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3、用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了解装饰音和强弱关系。
4、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教材分析:《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全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课时分配:3课时
第1课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课 题 《但愿人长久》 课 型 聆听 案 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聆听两手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已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感。
教学重点 做好学生的开学收心工作,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难点 聆听这首歌感受古风古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课本
教 学 过 程 个人分析与修改
一、组织教学1、回忆纪律要求2、提出具体要求课前准备: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学习用品,书本、练习本、文具盒统一放在桌面的左上角。候课、坐姿:上课预备铃响起,要立即进入教室安静坐好,左臂在下,右臂在上平放桌面,双脚自然叉开与肩同宽(或并拢),抬头挺胸身体坐直,安静等待老师上课。铃声响后:上课铃声响起:教师走进教室,班长喊:“起立”,全体学生向外跨出一步立正站好后,再鞠躬向老师问好:“老师,您好!”老师也鞠躬回礼:“同学们好,请坐!”学生再按照要求安静坐下。下课铃声响起:老师宣布下课后,由班长喊“起立”,学生鞠躬说:“谢谢老师!”,老师说:“同学们再见”!学生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后,离开座位,喝水、上厕所、出去活动。举手发言:右手自然举起,五指并拢向上举直,肘部不离开桌面。学会倾听: 老师和同学讲话时,要坐姿端正,专心致志地听,边听边想:别人说什么,说的对不对,完整不完整,等别人讲完后,再举手得到同意后,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或陈述、或补充、或更改。1.聆听两手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已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感。2.能饱含深情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花非花》。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5.学习竖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二、本单元教学简介1.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解能力,可抓住本课主题“古风新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结合认识古琴的学习,拉近民族音乐文化和学生之间的距离。3.拓展欣赏我国古诗词为创作素材的优秀音乐作品。4.聆听《但愿人长久》感受古风古韵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游子吟》教学设计
课 题 《游子吟》 课 型 表演 案 序 第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用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了解装饰音和强弱关系。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母子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电子琴学生准备:课本
教 学 过 程 个人分析与修改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走进教室。 二、感受母子情——学唱《游子吟》 1、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请大家在看完影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说得都对,从这段影片可以看出,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同学们会唱影片中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吗?那我们一起来深情的演唱一遍!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课件展示图片)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2、读 师:好,那先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诗...... 这首诗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同学们还记得吗? 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生答)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孟郊即将远行,母亲为他连夜缝制衣服。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那就让我们带上对诗歌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3、唱 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位作曲家谷建芬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1)教师范唱歌曲 师:听老师唱完同学们在乐曲中有没有发现我们没有见过的音符?师:这叫波音记号,听老师来对比唱一下哪一种更好听?为什么?有波音记号的更好听,丰富了乐曲的旋律,起装饰作用,更能体现母子间依依不舍的情感。(2)学生用“la”音轻声跟唱旋律。后面两行同学们在唱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听老师把这一句唱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点就应该这样唱,你们觉得哪种更好点?生答。师:恩,有了附点更能体现歌曲的情感。(3)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刚开始已经从古诗中读到了母子情,其实歌曲动人的旋律同样也表现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接下来让我们唱着歌词,再来感受孟郊对母亲深深的爱。 师:那么这样一首感人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深情地)师:那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歌曲。我们唱了两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呢?生答。师:这是一首拍的歌曲,老师想请同学们边打拍子边唱第一行。生:唱。师:那下面听老师来拍一遍看看听觉上是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发言。师:同学们要知道在拍歌曲中每小节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三、歌曲表演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表达情感,我们来配合动作演唱。你能模仿孟郊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吗?请两个学生试试。师:你们也想试试吗?我们边唱边来演一演。 四、诗歌1、我国古代将合乐的称为“歌”,不合乐的称为“诗”。在唐代,歌诗传唱非常普遍,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充满母爱的《游子吟》,老师这里还有几首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感人的歌,等你们将来长大出门求学,或者外出工作成了真正的游子时,一定别忘了你的妈妈,要记得为妈妈献上自己的爱心;别忘了还有关心你的祖国母亲,要记得为祖国母亲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游子吟》中结束课堂。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花非花》教学设计
课 题 《花非花》 课 型 表演 案 序 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 气息的练习
教学难点 连音的唱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电子琴学生准备:课本
教 学 过 程 个人分析与修改
一、组织教学发声练习(1)连音 (2)跳音二、歌曲教学1.从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导入,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2.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教师可适当降低音高。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读后,可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可抓住歌词中“花非花”、“ 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可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可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三、拓展根据教学提示的要求,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可以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四、黄自简介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 ! 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 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 热心音乐教育事业! 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 同时! 也从事创作和著述! 写下了交响音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清唱剧等各种体裁样式的音乐作品。对旋律与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 特别在音乐教育方面有显著贡献!五、课后小结: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