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23 14: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蒸腾作用》
教学设计

单位:秦皇岛市第七中学
讲课人:滕跃


1、 教材分析
《蒸腾作用》一节是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呼吸和蒸腾作用的第二节内容,在内容安排上是在讲授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介绍的最后一个植物的生理过程。蒸腾作用的器官和部位以及需要的水分与前面的光合作用及吸收作用有联系,蒸腾作用的进行对植物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前面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植物生理方面的知识基础,生物学科素养在一年多的学习中逐渐提高,正是形成理性思维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本节内容对学生的难度较大,所以我根据学生特点重组教材,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设计,力争循序渐进提升学生思维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蒸腾作用的概念;说出蒸腾作用的意义;说出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处理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尝试使用气孔模型再现气孔的调节过程。
情感目标:认同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身边植物的生存状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难点是探究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和蒸腾拉力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通过微课实验、视频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归纳,通过这些方式训练学生的比较归纳和演绎能力;运用磁力板教具和模型教具的直观展示实现对学生建模思维能力的初步养成;教师问题串的衔接设置和学生分组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交替运用,提倡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励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旧知 1.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哪些呢?2.其中二氧化碳来自大气,水是从哪里来的呢?3. 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后要到叶进行光合作用,看来水在植物体内经过了漫长的旅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出水在植物体内流动的路线吧。小组合作探究:(2分钟)(1)小组利用磁力板教具找出水在植物内流动的路线。(2)一组同学在黑板上展示找到的路线并向大家介绍这条路线。 1.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2.根据前面的知识能够说出水来自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3.小组合作学习(1)利用磁力板教具共同规划水的流动路线。(2)请一组同学在黑板上利用磁力贴展示他们对路线的规划过程,并由一个同学进行介绍。(3)通过分析路线再次明确水的流动方向是自下而上的。 通过已经学过的光合作用知识引起学生对植物中水分运输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再思考自然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探索。并且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现水分运输的方向是自下而上,引起对水分为什么能在植物体中向上运输的原因的好奇。
身边事 1.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条路线的方向是从下到上的,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能自低向高动?2.请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从低处向高处流动的例子吗?3.我们刚才举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列举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水从低处到高处流动的例子。发现这些宏观世界中水向上流动的原因是多样的但都需要有向上的“力”。 让学生从现象上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自下而上流动,引发更深层次植物产生拉力的原理的思考。
探究竟探究竟 1.在植物体中是否也能产生这样的“力”,你能开动脑筋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植物体中产生了这种向上的“力”吗?2.前面我们学习了根吸水的原理,知道水总向浓度高的地方流动,浓度差能使水从植物体外流到植物体内,是不是也能从低处流向高处呢?播放实验微课:浓度差使水上升。在这段微课中你有什么发现呢?3.植物体内的浓度差是怎么产生的,是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水吗?4.为了找到大部分水的去处,请含笑来帮忙,设计四组蒸腾作用实验:(含笑只有下表皮有气孔)A组:直接套上塑料袋;B组:去掉叶片后套上塑料袋;C组:下表皮涂抹凡士林后套上塑料袋;D组:上表皮涂抹凡士林后套上塑料袋。根据实验现象思考两个问题:(1)塑料袋上的水是从哪里出来的?(2)水是以气体还是液体状态出去的? 1. 学生对植物体中产生向上的力的原因进行开放性发言。2. 通过观看实验微课并结合根吸收的原理,发现水总是向浓度高的地方流,浓度差也能让水从低处流向高处。3.分析数据:对玉米一生消耗的水量进行分析,发现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消耗只有1%,思考其余99%的水都去哪里了?通过寻找大部分水的去向找到浓度差产生的原因。4.由一名同学对实验的含笑植株进行观察,描述出不同处理的四组枝条的实验现象。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合理分析。根据实验现象,思考针对实验提出的两个问题并逐一解决。2.学生通过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明确:(1)气孔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上,所以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2)明确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是水自下而上流动的主要原因。 用问题的设置和实验微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思维内化提升的必要过程。运用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相关知识,对已有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归纳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探究。从现象着手,通过对照试验的基本原理推导得出蒸腾作用概念。遵从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概念出发,分析概念内涵,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出概念内涵。
得概念 1.通过学生的描述由特殊推广到一般,明确并辨析蒸腾作用概念。(1)气孔主要分布在植物的那个器官?(2)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肉细胞散失了大量水分浓度升高,就不停的向下要水,于是产生了将水从根向上拉的拉力。2.提问:被蒸腾作用拉上来的只有水吗?播放白菜吸水变色的实验视频。 1.学生通过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明确:(1)气孔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上,所以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2)明确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是水自下而上流动的主要原因。2. 观看视频,通过分析实验视频理解蒸腾作用产生拉力可以实现对水和溶解在水中无机盐的运输。进一步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 借助一个小实验视频直观的解决了蒸腾拉力对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促进作用。一步步实现从现象的观察到证据的汇总到概念的归纳再到意义的延伸,开拓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亲验证 1.过渡:这么好的蒸腾作用是不是越旺盛越好?2.提问:我们大胆的推测一下植物蒸腾作用如何调节呢?3.小组合作探究:(3分钟)(1)通过模型演示,探究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的。(2)气孔是如何构成的?构成气孔的细胞有什么特点? (3)描述蒸腾作用的调节过程。3.展示教师准备的能够体现气孔开闭原理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请学生对蒸腾作用调节过程进行简练总结。4.展示某植物一天不同时段蒸腾作用变化的表格。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发现其对植物体的意义。 1.学生提出蒸腾过于旺盛会使植物脱水甚至萎蔫。2.推测是气孔实现对蒸腾作用的调节作用。3.小组合作学习(1)利用气孔模型体验气孔开闭,得出通过气孔开闭调节蒸腾作用的结论。(2)自学教材图文资料掌握气孔构成及保卫细胞特点。(3)通过描述蒸腾作用调节过程总结出: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实现对蒸腾作用的调节。4.找到蒸腾作用变化规律,发现蒸腾作用的进行为植物体降温,避免阳光的灼伤。 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使微观世界宏观化,复杂过程简单化。这个目的的实现我借助了自制的气孔模型教具。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对蒸腾作用的调节进行归纳,培养学生以精准表达的方式将形成的理性思维进行总结和提炼。
实际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只为自己降温了吗?我们平时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怎么回事呢?植物蒸腾出的水分会一直停留在大气中吗? 分析出蒸腾作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认识到植物的蒸腾作用参与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大问题化整为零分解为小问题逐个突破,实现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意义的阐述。
善总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总蒸腾作用的意义。 回顾整节内容,由单一的蒸腾作用扩展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 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拓展其看问题的视野,为构建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蒸腾作用
大气
气孔
叶肉细胞
叶中导管
茎中导管
根中导管
根毛细胞
土壤溶液
降温
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意义
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