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新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细菌是一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生物,属于原核生物,在进化的历程中处于最低级阶段,因此将《细菌》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前面来学习。本节用1课时完成,其中心内容包括:细菌的主要特征,包括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生活特点,如营养方式、呼吸类型和繁殖方式等;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在本节的教材内容安排上,体现了由表及里,由形态到生理功能、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编排原则。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第四章“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深刻理解腐生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且对细菌并不陌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的内容,这为接下来学习细菌的结构做了相关的知识上的铺垫。但由于细菌太小了,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学生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并没有多少感性认识,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简单易行的图片、视频等,提高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性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细菌的生活特点。
(3)列举细菌对人类的益处、危害及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认识细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性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其对人类的害与利的两面性,确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2)关注人类健康问题,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细菌性传染病。
四、教学重难点
据课标要求,确立“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本节重点,因细菌的营养方式和呼吸类型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五、教学策略
本节拟采用探究教学法,融合小组讨论法、对比归纳法等,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教具,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和层层设疑,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和探究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新理念,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六、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课前完成相关导学案;
2.查询书籍、网站,收集关于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等资料;
3.4人1组完成细菌结构模型的制作;并准备好一定数量的纸杯和豆子。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3分钟) 教师展示一瓶课前准备好的酸奶,引导学生回答酸奶是利用哪种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的,是属于哪一大类微生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酸奶是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的,而乳酸菌是属于细菌的一种。 以学生常见的酸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合作探究,建构新知(35分钟)(1)细菌的形态结构大小形态结构(2)细菌的生活特点1、营养方式2、呼吸方式3、生殖方式(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多媒体出示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图片,简单介绍列文虎克发现细菌所引起的轰动——不可一世的俄国彼得大帝和尊贵的英国女皇也亲临列文虎克家中,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小生物! 教师出示一颗看似非常干净的钉子,提问:这颗钉子是否像我们所看到的干净无暇呢?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子显微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钉子“面貌”图片:随着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200倍、500倍、1 000倍、15 000倍、30 000倍,直至扩大到70 000倍,起初“干净”的钉子也随之“面目全非”。教师简单介绍细菌的大小(通常0.5~5.0微米),并以“大约10亿个细菌堆起来,才有一颗小米那么大”来形象说明。指导学生观察几种细菌形态模式图,分析讨论并将本组的观察结果与其他组交流。思考:细菌有几种形态?细菌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1、课前4人1组,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分别制作细菌结构模型,课上派代表展示,并对他组的给出合理评价及修改建议。你准备好了吗?!2、整理归纳,对照课本“图5-1-2”完成导学案中的细菌结构模式并派代表回答。教师播放芽孢的形成和作用的相关视频,并做简要介绍。3、引导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完成表格。分组讨论:(1)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细菌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结构。提问:根据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不同推测,它们在营养方式上是否不同呢?教师播放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视频,引导学生复习绿色植物和动物的营养方式,再结合刚学习的细菌的形态结构,分析出细菌的营养方式,讲清楚自养和异养的概念。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下列细菌的营养方式:1、肺炎双球菌:能引起肺炎,胸膜炎等疾病。从人体吸取营养物质。2、枯草杆菌:可用于净化鱼塘水质;分解池中残饵、粪便、有机物等。3、蓝细菌: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下列细菌的呼吸方式:1.枯草杆菌能显著净化水质,但一次使用过多却使鱼虾缺氧死亡了。2.自制酸奶时需要密封好容器。设疑:9-12个小时酸奶就做好了,细菌是怎么繁殖的呢?教师播放细菌生殖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描述细菌的生殖方式。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本中“模拟细菌的增殖速度”实验,并进一步追问:自然界中的细菌也能以这样的速度增殖吗?为什么地球上没有充满细菌呢?合作探究:通过前面学习,你能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走进辩论,畅谈观点自由畅谈,结合你课前收集的资料,针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展开辩论。正反两个观点你支持哪个呢?你的论据是什么?正方:细菌是人类的朋友 反方:细菌是人类的敌人 结论: 观看图片,倾听教师讲述。学生思考。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细菌的大小。(大多数学生应该知道细菌很小,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到底多小,多数同学可能并不清楚)学生感叹细菌如此之小。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细菌有3种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模型展示,自由发挥学生对照课本,能说出细菌每个结构的相应名称。学生观看视频,并将芽孢与孢子区别开来。学生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归纳出细菌的结构特点:无成形细胞核,有叶绿体。学生回答:不同。学生观看视频,回忆植物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学生思考,尝试回答,能够说出肺炎双球菌与枯草杆菌获取有机物的来源不同,从而引出细菌的两种异养方式:寄生与腐生。通过对蓝细菌的分析,知道了少数细菌也属于自养。学生思考,尝试回答,从而知道了细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好氧性和厌氧性。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学生观看视频归纳细菌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学生通过简单运算,认识到细菌繁殖力非常的强,引起对个人卫生的重视。联系已有知识,说明细菌不能无限制繁殖的原因。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学生代表回答本组所知道的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从而知道了大多数细菌都是有利的,推翻了以前认为的细菌都是有害的看法,学会了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事物。 通过实物展示,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肉眼下“干净”钉子与电镜下“肮脏”钉子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让学上在惊诧中走近细菌,进一步感知细菌的大小。观察细菌的形态,既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又能加深印象。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视频形象直观,易形成感性认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密切联系生活,而且通过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习(5分钟) 1、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畅谈收获;并以一段“细菌的独白”来加深印象。2、达标反馈,分层次设计习题。 学生回顾整节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学生完成当堂检测 回忆整理,巩固归纳。当堂达标,反馈纠正。
四、拓展升华,课后延伸(2分钟) 作业设计:链接生活:除了细菌还有哪些微生物也可使食物腐败变质?为了防止食物腐败,你和你的家人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课下完成 开放性作业,锻炼学生收集汇总信息、深入思考能力。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菌
八、教学反思
依据课前设计,本节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主要体现如下:
1、本课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使难点层层突破。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置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增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但同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课堂把控还有待提高,时间紧,环节多,时间安排上不能完全展示活动效果;内容处理上还不够灵活;在评价问题上,除老师评价外,还应鼓励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地追求更好,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