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3 14: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INCLUDEPICTURE"作家作品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八下语文课件\\需要用的文件\\八下语文Word文件\\教用\\作家作品1.TIF" \* MERGEFORMATINET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其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杰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将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INCLUDEPICTURE"背景资料.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八下语文课件\\需要用的文件\\八下语文Word文件\\教用\\背景资料.TIF" \* MERGEFORMATINET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公元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风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风刮倒。于是,诗人在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作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白居易出于对宫市深刻的了解和对人民深切同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石壕(   ) 逾墙(   )  老妪(   )  邺城戍(   )
幽咽(   ) 怒号(   ) 挂罥(   ) 沉塘坳(   )
广厦(   ) 突兀(   ) 车骑(   ) 口称敕(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暮投石壕村__ __
(2)三男邺城戍__ __
(3)二男新战死__ __
(4)死者长已矣__ __
(5)俄顷风定云墨色_ __
(6)秋天漠漠向昏黑__ __
(7)长夜沾湿何由彻_ __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 __
(9)卖炭得钱何所营__ __
(10)翩翩两骑来是谁__ __
(11)回车叱牛牵向北__ __
(12)系向牛头充炭直__ __
3.诗句赏析。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夜久语声绝,__ 。
(2)床头屋漏无干处,__ __。
(3)牛困人饥日已高,__ __。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一句是:_ __,__ __。
(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 __,__ 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6)《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艰难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 __,__ __。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石壕吏》中的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2)诗中作者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3)“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6.[2018·河北改编]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3)请仔细品析“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4)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2018·无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注(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年)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9.[2018·益阳]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为律诗。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
B.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这与《春夜喜雨》《望岳》开头一样,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我们由此能看出杜甫五言律诗的风格。
C.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
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写“我”凭栏眺望之所感。“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2)请写出这首诗的抒情诗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赏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妙用。

参考答案
【基础闯关】
1. háo  yú  yù  yè shù 
 yè  háo  juàn  ào 
 shà  wù  jì  chì 
2.(1)__投宿。__
(2)__防守。__
(3) __最近。__
(4) __完结。__
(5) __一会儿。__
(6) __接近。__
(7) __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__
(8)__高耸的样子。__
(9)__谋求。__
(10) __轻快的样子。__
(11)__回,调转;叱,吆喝。__
(12)__同“值”,价钱。__
3. (1)【答案】__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2)【答案】__这三句诗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其中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在这狂风暴雨袭击的秋夜,诗人不仅仅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他发出的是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疾呼。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并有着积极的作用。
(3)【答案】__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气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还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无限同情,读来催人泪下。
4. (1)__如闻泣幽咽__。
(2)__雨脚如麻未断绝__。
(3)__市南门外泥中歇__。
(4)__天明登途前__,__独与老翁别__。
(5) __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
(6)__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__。
【阅读感悟】
课内语段精读
5.(1)【答案】__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答案】__“捉”字暗示当时百姓并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却毫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3)【答案】__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达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达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6.(1) D【解析】 D项,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答案】__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3)【答案】__①一叹自己生活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更加艰难;②二叹周围人的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③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答案】__表现了杜甫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7.(1)【答案】__“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路面已经结冰,由此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答案】__“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答案】__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得却又无可奈何的苦闷心理。
(4)【答案】__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宫市的无比愤恨与无情抨击。
类文阅读提升
8.(1)【答案】__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答案】__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9.(1) B 【解析】 B项,这首诗开头两句通过对比,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春夜喜雨》开头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望岳》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对泰山的赞美之情。所以这几首诗歌,并不是平淡叙述,同时也运用了修辞手法。
(2)【答案】__抒情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情感:诗歌后两联写登临之感:战乱不休致使诗人与亲朋之间音讯不通,贫病交加的诗人只得生活在一叶孤舟之上,况且北望关山,战乱频繁,唯有老泪纵横。这些抒情诗句既抒写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穷愁潦倒、壮志未酬),更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虑)。
10.(1)【答案】__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荒淫无道的批判,对下层百姓的同情,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2)【答案】__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上看,中间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了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