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
课题 功 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含义、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情景再现,实物演示、基本练习。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理解功的概念 2.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 小车、滑板车、哑铃、足球、水桶、自制带钉子的木块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新课 1、“拔钉子”游戏,引出功。2、动画展示:叉车工作过程。举力对货物的移动做了贡献,取得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引入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思考、回答
观察货物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个力的作用成效。 调动课堂气氛。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堂练习课堂
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演示,学生下列哪几个力的作用取得了效果,哪几个力的作用没有取得效果,为什么?用力推小车;②用力提重物;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前进;搬石头而没有搬动分组讨论总结: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通过体验活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以下三个实例,看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总结归纳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1)把一个哑铃举过头顶,并在空中停留三秒分析:F≠0S=0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2)把足球踢向远处分析:F=0 S≠0 没有做功(不劳无功) (3)提着水桶匀速走一段距离分析:F≠0S≠0 F⊥S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二、功的计算:通过演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力学中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演示1:把重为G的水桶提上学生桌演示2:把重为2G的水桶提上学生桌演示3:把重为2G的水桶提上讲台桌分析:①比较甲、乙, 做的功多; 比较甲、丙, 做的功多。根据以上说明做功多少与 和 有关 关系式:功=力×距离 即:W = F· S F— 力 — 牛顿(N)S— 距 离 — 米( m)W— 功 — 焦耳(J)1J=1N ● 1m 物理意义:意义:用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米所做的功是1焦耳2、例题:在平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g=10 N/kg)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布置作业: 1、《学考精炼》第49—51页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二、功的计算: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1牛·米(1J=1N·m)1J的物理意义:
分析、总结
观察、思考、回答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思考、回答、交流、讨论。
分析、总结
动手计算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生分析计算能力
W=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