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20年线上教学情况摸底测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1.【答案】C
【解析】C项,“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手法”无中生有。
2.【答案】A
【解析】A项,“都”说法绝对。
3.【答案】B
【解析】B项,“聪明颖悟”是通过“心较比干多一窍”写出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答案】神态描写。①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②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③神气很舒
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④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不但眼睛
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4题详解】
本题考査人物描写方法。做这种题需要首先了解人物描写方法的分类,从大类上讲,人物描
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为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
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本题要求答出描写祥林嫂的主要手法。先要在文本中找到描写祥林嫂的句子,然后对这些句
子进行判断。“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总是瞪着眼睛”“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
圈”“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
的站着。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等都是神态描写,占篇幅很大,虽然也有
语言描写,但根据题干“主要采用”的要求,应答神态描写
【答案】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勤劳善良、朴实,富有抗争精神,但因受封建礼
教的严重毒害,虽然不断抗争,但最终被社会所吞没
【5题详解】
本题考査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
再根据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高一语文答案笫1页共5页
本题,首先判断祥林嫂的身份地位,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
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
是大钱十二千”,“捐门槛”的行为她被封建礼教的严重毒害,也能看出她不甘于接受自己
悲惨命运的抗争;“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
可见其勤劳朴实;“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
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可见不与人争吵的善良。根据以上
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6.【答案】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
的关系。②通过这个标题,能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
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査标题作用,也就是解题即理解含义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
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
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
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
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
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本题,从情节角度分析,全文内容都和祝福有关系,开头和结尾都提到祝福,可见情节的发
展和祝福关系密切;从主题角度分析,“祝福”是年终的庆祝大典,富人们都在忙着过年
而祥林嫂却在这样的喜庆的时候死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増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
化了小说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主题。考生也可以从环境、人物角度进行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7.(2分)D
8.(2分)A
9.(2分)
10.(2分)A(韩愈作本文的缘由不止选项中一点,更是赞赏李蟠的“不拘于时”“能行
古道”,目的是借本文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高一语文答案笫2页共5页大同市2020年线上教学情况摸底测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
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描绘其肖像特征,概括其思想性格,
以使读者对此人物有一个整体印象。贾宝玉和林黛五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
出场,作者便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
式出场是在全书的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
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插写,
冠、褂、袄、裤、五齐全,纯用工笔,显出其责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面、色、鬓、
眉、态俱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
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
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寓褒于贬,全面概括了贾宝玉不合时宜的特征,为统
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写神,后写心。总写用八个字:“细看形
容,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
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见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
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其
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宝
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
流态度”——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
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卬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也为人物思想性格
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出场定型”是曹雪芹在集前人之大成基础上的新创造。《三国演义》
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曹操等均是“出场定型”,如曹操的奸雄性格在作者五
十七个字的概述中“出场定型”,并且以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奷雄”的评语,定下
其一生的性格特征。在以后一系列反复强化的情节中,作品始终绕其“奸”“雄”这两
个层面,不断强化其性格特征。《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也是“出场定型
但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所定之“型”——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显得单薄,而《红楼
梦》所定之“型”,其内涵则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
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人物形象塑造当中更细密、更隐微、更个性化的东西。
(选自《论<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下列关于“出场定型”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出场定型”是小说中用来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其好处是能使读者对人物有
个整体印象
B.小说中,人物一出场,作者就总体描绘其肖像特征,概括其思想性格,这种方法就
是“出场定型”。
C.“出场定型”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
和“由神到形”两种手法。
出场定型”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都得到了使用,如对曹操
宋江、贾宝玉等人的描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红楼梦》中的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贾宝玉,作者从
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多个方面为其“定型”。
B.对林黛玉的出场描写,作者先用“细看形容,与众各别”概括林黛玉给人们的整体
感觉,然后从“貌”“神”“心”进行细描。
C.“洽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定下了曹操一生的性格特征,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
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强化。
D.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对人物的定型相比较,《红楼梦》对人物形象的塑
造更细密、更隐微、更个性化。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