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只有一个儿子 2(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只有一个儿子 2(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29 13: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只有一个儿子
【说教材】
这篇课文通过写三个儿子看见自己的母亲拎水时的不同表现,揭示了作为子女要孝敬、关心长辈的道理。课文前半部分写三个妈妈对儿子的评价,后半部分写三个孩子对待拎着水的妈妈的不同表现,最后以一位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这句耐人寻味的话作为结尾,来揭示:前两个儿子没尽子女的义务,所以不像儿子。惟有最后一个才“是”儿子。
【说学情】
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有了较好的自学生字的习惯,加上本课的生字不多,也不难。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生字。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教师则应通过分步指导,教给学生抓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具体方法。因为二年级学生还未掌握“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这项阅读基本功,教师还得手把手地教。
【说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目标见[教学设计及说明]部分)
本课的教学目标还是围绕着识字和阅读两方面进行的。识字方面除了知识上的要求外,更强调的是识字的兴趣和能力。阅读方面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主要采用抓住重要词句读悟的方法,来达到阅读理解的目标。
【说教法】
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读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方法。这
种方法对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是很有益的,但二年级学生受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对此方法不太适应。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想通过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想象,帮助学生体验感悟。我设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儿子会怎么做”是想让学生真切体验;我设计“三位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回到家会对自已的儿子怎么说,怎么做?儿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有什么反应?”让学生扮角色演一演,是想让学生深切感受。通过想想说说演演,将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三者结合起来。希望通过以上三者并重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学习,重视的是学生自我感悟,自身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将“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在读中体会,在说中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自主实践”作为本课的教学思想。教学时,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主阅读;通过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身临其境,感受体验,表达情感。总之,想法设法让学生自己“嚼”出味道来。
【说实施】
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想,我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而这五个环节中有三个环节与阅读有关,所以下面我就实施阅读教学时应注意的几点谈些看法:
一、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相互比较,体会理解。阅读的重点可以围绕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进行。阅读时既要进行横向比较,也要注意前后联系,进行纵向比较:有力气的孩子只顾翻跟头,会唱歌的孩子只顾自己唱歌,惟有“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孩子,接过了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
二、在阅读教学时,要在保证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揭示文章的深刻含义。揭示文章含义的句子是老爷爷的话“我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啊”,理解这句话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多化工夫,要教学生读懂句子,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内容,明白:前两个儿子不帮妈妈,没尽做子女的义务;惟有第三个儿子能主动帮助妈妈,尽了子女应尽的责任。
【教学实录片段】
(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第11节。这一节的学习分四步进行:
首先,教师将重点句出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读通、读顺,为理解句子作准备。
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重点句,找找有关的动词,了解第三个是怎么做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圈出相关的动词。
当学生了解到“跑到、接过、提走”这三个词写出了第三个儿子当时的表现后,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词告诉我们第三个儿子要干什么呀?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这告诉我们这个儿子一心想帮妈妈做事。”
教师:“你说得很对,如果能抓住这些动词来说就更好了。”(教师再次回身点黑板上圈出的三个动词)
(学生静静地思考着)
(过了一会儿,五、六个学生举起了手)
学生:“这个‘跑到’说明孩子很急切。”
教师:“看着妈妈拎着这么重的水桶,孩子急切地跑到妈妈跟前,这说明这孩子怎样?”
学生1:这孩子很懂事。
学生2:这个孩子很心疼妈妈,不想让妈妈受累。
学生3:这个儿子懂得关心妈妈。
教师:“说得好,再来看看其他两个动词,你怎么理解?”
……
教师:“第三个儿子真懂事,能急切而主动地帮妈妈做事。那么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通过抓字词体会后,最后教师引导有感情地读读这一节。通过反复朗读,用声音来表达感情,更好地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教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二年级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在实践中感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课前思考的问题,也是力求在本堂课上达到的目标。通过课堂实践,我感到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一、教学收获:
读说结合,创设情景,强化语言实践,加深课文理解。我根据“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在读中体会,在说中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自主实践”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讲究一种潜意识地理解。如:三个妈妈走走停停,手都拎痛了,水直晃荡,腰也快要折断了。教师着力在朗读上加以指导,让学生读出语气。学生能读出语感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
其次,设计情景说话,运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如:三位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回到家会对自已的儿子怎么说,怎么做?儿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儿子,会怎么做?让学生大胆想像,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语言材料:妈妈抚摸着儿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 ”规范而灵活地表达自己的理解。这种语言实践很好地体现了“在情景中感知,在实践中感悟”这一教学策略,不仅使学生的听说、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学生就能更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不足之处: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都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情况,要看是否适合学生。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能力认识不足,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在学习第11节时,我不仅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动词,还要求学生抓住动词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表述,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改进对策:
因材施教,教育才会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但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精益求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对于学生难于抓住动词体会课文内容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他们还只是一群二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语句表达能力,但缺乏感悟理解能力。要他们把感悟与表达有机结合,确实有困难。若改成“抓住动词,指导朗读,感悟体会”也许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由此可见,要让学生能动地学习,有实效地学习,教师一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蹲下身来看学生,要用孩子眼光来看问题,想问题。
【教学案例】
在读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三位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回到家会对自已的儿子怎么说,怎么做?儿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有什么反应?请你用上这样的方法来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出示:妈妈指着儿子,生气地说:“ ”
妈妈抚摸着儿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 ”
……
学生:第一个妈妈指着自己的儿子,生气地说:“你那么大的力气怎么就不知道帮妈妈提水?”
学生:第二个妈妈指着自己的儿子,生气地说:“你只顾自己唱歌,也不懂得帮妈妈做事。”
学生:妈妈抚摸着儿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以后可不能这样,要帮妈妈做事,要懂得关心父母啊!”
……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设计情景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运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这其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要引导学生去思、去说,使学生深刻思维。在思维和语言同步训练的同时,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更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训练材料】
一、比一比,组词。
拎( )痛( )折( )歇( )
令( )疼( )拆( )喝( )
二、词语连线。
翻水桶伶俐的水桶
拎力气美妙的孩子
提跟头沉甸甸的歌声
三、写一写。
用上“拎”和“歇”写一句话。
(一、二为基础题,三为兴趣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