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课 荷塘月色 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课 荷塘月色 课件(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3 23:3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课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品味本文语言优美、精炼的特点。
3.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朱自清对大家来说应该很熟悉吧,咱们初中学过他的文章。
? 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呢?
1898—1948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其中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背景介绍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整体把握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2.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3.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合作探究,揣摩本文的情感
1.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回家门
2.直接表明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 ”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
3.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
颇不宁静
寻宁静
暂得宁静
失宁静
总结本文的线索:
明线
游踪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回家门
暗线
情感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观景
抒情
情 景 交 融
听录音,思考:
这一段写的是什么?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按怎样的顺序,用怎样的手法写的?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赏析第四段
精讲点拔,鉴赏语言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袅娜 羞涩
月色下的荷塘(第4节)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缕缕
凝碧
脉脉
静 态
动 态








比喻
通感
叠词
素淡 幽雅
拟人
(二)赏析第五段
齐读,思考: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用怎样的手法写的?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一段你认为哪些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荷塘上的月色(第5节)
色彩美
→幻觉美
→形态美
月光
薄雾
花叶
如水
似纱
若梦
灌木
杨柳
光影
参差斑驳
倩影如画
和谐似曲
虚实结合
侧面衬托
朦胧 柔 和
泻 浮 洗 笼

(三)赏析第六段
个别读,思考:
这一段景物描写的着笔点是什么?以此为着笔点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荷塘四周的景色(第6节)
阴暗迷蒙
隐隐约约
没精打采
热 闹




蛙声

树色
远山
灯光
蝉声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朗读并背诵第四段,体会叠词的妙处。
巩固检测
课后作业
作业:背诵4—6段,完成练习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