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 故都的秋 课件(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 故都的秋 课件(3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4 12:1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甚而忧郁、孤独的心境。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解题
北京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所以称为“故都”,但郁达夫写这篇文章时,北京已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而是叫“北京”,题目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又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总起,①南国之秋的色味 、
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3—12):分写,秋院——色;秋
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
第三部分(13—14):总括,①南国的秋的味
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②直抒对故都之
秋的无比眷恋之情(呼应)——抒发了赞美眷恋故
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感情上是递进关系:从首段“想饱尝一尝”(和哪里呼应?)到末段“愿意用生命去换取”。
描写画面一:秋晨院景
描写对象:破壁腰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喇叭
似的牵牛花的花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
感官角度:视觉 听觉
特征对应:“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境的
清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
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
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迁移问题:1. 在那个时代,明艳之色有,繁市之
境在,作者为何选择清静落寞的院落街巷景象?
(1)与作者的心绪、思想和文艺审美观念有关。
旧中国政治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的威胁导致的
思想苦闷;个人气质一贯抑郁善感;在杭州期间,
提倡“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那些风景名胜游人云集、热闹非凡,难以表现作家所追求的“清、静悲凉”的境界。
(2)风景名胜只是故都的一小部分,专写名胜,
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失去了“故都之秋”的代
表性,也难以表现大多数下层人民及失意知识分子
的心绪情态。
(3)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之味、色、意境挖掘出
来,更有艺术效果,更加深切感人。
2.在具体描写秋院晨景之前,作者先宕开一笔,写
了“陶然亭的……”,它的作用是?
烘托出北平秋意的浓重,不唯风景名胜之地有
秋意,街头巷尾秋意更浓。目之所及,尽为秋色;
耳之所闻,皆成秋声。
3.本段结尾联想到了秋草,有什么作用?
表明作者意犹未尽,在青天的映衬下,目送飞
鸟,手捧浓茶,仰数日光,俯赏牵牛,还自觉不
够,就用秋草弥补不足,进一步渲染清、静、悲
凉的氛围,更体现出秋的意蕴。
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
的心境。
描写对象:槐树的落蕊 扫帚的丝纹 脚踏落蕊
感官角度:视觉 触觉
特征对应:“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只能感出
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境的宁静,也是
心的宁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
细腻,又觉得清闲(这是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
得有点儿落寞。”(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描写画面二:秋槐落蕊
迁移问题:
1. “深沉的地方”指?
从丝纹中体现的细腻、清闲、落寞。
2.作者脚踏落蕊、目视丝纹,联想起古人所说的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话,它的作用是?
体现岁之将暮的凄凉之情。
描写对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感官角度:听觉
特征对应:处处鸣蝉是(静);“衰弱”、“残声”、“嘶叫”。(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描写画面三:秋蝉残鸣
前后照应句:北国的秋,却来得特别的清、特
别的静、特别的悲凉。
迁移问题:找出文中与“秋蝉的……残声”照应句。
描写对象:雨声、都市闲人的青布单衣、声调
感官角度:听觉、视觉
特征对应:“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清);
“息列索落的雨声”(静,以声衬静);“云渐渐地
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
境地的宁静,也有意境的悲凉。)
描写画面四:秋雨话凉
迁移问题: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描写画面五:秋果胜景
描写对象:秋枣的形状、颜色
感官角度:视觉
特征对应:“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
“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迁移问题:作者为何喜欢淡绿微黄的枣子?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枣,“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
“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
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
和人。
小结
1.第一段中“不远千里”在文中的意思是?
为饱尝故都秋色不辞路途遥远,表达热爱故都秋
色的浓烈情感。
2. 这两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故都的秋?
对比: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想饱尝一
尝”
南国之秋——慢、润、淡,让人“看不饱”“尝
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读文章第1、2段
运用的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1.这段议论性的文字旨在阐述什么?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
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
属。由叙到议,从形到神,与自然气息之外更增
添了一份人文底蕴。使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
来,充实内容,深化主题,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
赞颂北国之秋。
读文章第12自然段
2.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的“然”指代什么?
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本段的中心句是?作者为何要写中外诗人甚至于常人对秋都有深情?(记叙描写中的议论的作用)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感触来的。(这句话对故都之秋的由记叙深化到议论,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的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于自然气息之外再增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
从内容上看,把自己的感受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从章法上看,显出灵气和开阔的思想。
分享“颂赞秋的文字”(外国篇)
夜里、雾中,你们的一片片针叶洒落,犹如被
奴役民族的泪珠。
——(捷克)彼·贝兹鲁奇《西里西亚的森林》
它(指落叶)飘着就跟一只蝴蝶在飞一样。这
不奇怪吗?最悲惨的死的东西却跟最快乐的活的
东西一样。
——(俄国)屠格列夫《父与子》
这是秋季里一个愁人的日子,树上的叶子纷纷
下落……这时候,他坐在那些脱了叶子的树底下
流泪了。
——(法国)莫泊桑《烦恼》
1.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黄犬之与骆驼”?
连用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格。
“黄酒”“稀饭”“鲈鱼”比喻的是南国之秋;
“白干”“馍馍”“大蟹”比喻的是北国之秋。 两
者进行对比,分别从回味的足与不足(北国秋之内
蕴)、质地的实与不实(北国秋之隽永)、味道的浓
与不浓(北国秋之爽气)、体态的大与不大(北国
秋之阔远),结合嗅觉、味觉、视觉,来以南衬北,
突出故都之秋色彩浓烈、回味隽永,感人至深。
读文章第13、14段
2.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结构上:呼应开头,并有所递进。全文以南北
对比开始,又以南北对比结束。感情上由首段“想
饱尝一尝”到末段愿意用生命去换取。
内容上: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
的真情,也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全文要描写的是故都北平的秋,为什么一再写
到南国之秋,甚至12段宕开笔墨写了议论文字?
小结:(1)以虚衬实,运实入虚的表现手法。
3-11节实处落墨,以实景寄秋心、显秋味。
2、13、12节虚处渲染,用对比烘托加强故都秋的
深味。深化意境内涵。
(2)写南国的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
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
的到底”。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3)第十二段的议论从喻理的角度,揭示赞颂
自然之秋的人文意蕴。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
隽永。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讨论
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THANK
YOU